
① 衛星材料
人造地球衛星所經歷的工作環境包括發射環境、軌道運行,可能還要再入大氣層。
實踐表明,目前人造衛星仍大多數采用薄壁結構,就要求它的結構材料具有較高的彈性模量。
在發射過程中,衛星受到很大的加速度過載和強烈的振動。
在軌道運行過程中,人造地球衛星處在高低溫交變的環境中,衛星的某些分系統部件尺寸的精度要求很高,因此要求它的熱變形尺寸盡可能小。衛星還要求結構材料在高真空及電子、質子、紫外輻照條件下其力學性能和物理性能等具有足夠的穩定性。
對于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當再人大氣層時,處于再人加熱環境,因防熱必須具有防熱結構。人造衛星每增加1kg質量,需要發射系統增加幾十倍至上百倍的質量,這就要求衛星結構材料具有低的密度。
復合材料應用結構:
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在衛星結構中采用紅外高精度光學儀器設備愈來愈多,為避免軌道中的溫度變化,儀器上裝有溫度控制系統,這些高精度儀器只允許有很窄的溫度變化,其結構的熱穩定性遠比衛星天線系統還要高。
美國NASA的空間望遠鏡有一臺特殊的微弱目標相機,所有的光學元件均安置在光學平臺上,這個光學平臺尺寸穩定性要求甚高,空間望遠鏡采用石墨/環氧探測圓筒殼,用于安裝望遠鏡的鏡子組件,觀察設備用石墨/環氧幅條和襯套。
② 可重復使用航天飛行器材料飛美國發現者號航天飛機
從美國和蘇聯廣泛開展天地往返的太空活動中,人們認識到了航天技術的迅速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發達國家對太空空間的爭奪日趨激烈。
? 英國提出“HOTOL”空天飛機
? 德國提出“SANGER”航天飛機
? 日本提出“HOPE”航天飛機
? 法國提出“HERMES”航天飛機
? 美國提出“NASP”空天飛機
作者:劉勁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