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連續監測爐內真空度,這是為了保證無空氣或少量水泄漏,避免氮或氧污染熔體(大量水的泄漏會引起嚴重的爆炸事故)。
(2)連續調整熔化速度,以便控制鑄錠頂部熔池的尺寸大小(見圖8. 8).凝固偏析的傾向會引起合金類型的改變,因而控制熔化速度和熔池深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驗。易于偏析的合金,如Ti-17或Ti-10V-2Fe-3A1,通常將鑄錠的直徑減小到75cm,并且以較低速度熔化(5~6kg/min和8~10kg/min).經實踐改進的熔煉工藝為:鑄錠頂部保持一個更小、更淺的熔池,更低的熔煉速度,相應配置較低的電力(200~275kV·A和400-500kV·A) .
(3)大部分的VAR爐在鑄錠模頂部安裝了電子線圈,以便產生電磁場來攪拌熔融金屬,這對改善鑄錠的均質性是有效的。攪拌強度取決于不同的鈦生產廠家和生產不同的合金,從經濟利益講,工藝上沒有統一的規定,甚至是否必要也沒有達成共識。
(4)在接近鑄錠的末端部位(25%~35%)時,通過分步降低功率來降低熔化速度,在VAR工藝中,這和常規的Ni基或Fe基合金鑄錠,冶金樣煉時的頂部加熱操作一樣該工藝將極大地減小縮孔和其他缺陷(如鑄錠頂部,百企)煉時成。由于縮孔能在產品中擴展,形成缺陷,因此,縮孔的減少,降低了加工過程中的金屬損失,同時有效地消除了缺陷。
控制熔煉的技能更多來自經驗和取決于設備,因此,在熔煉操作中有很明顯的“技巧”成分,這使得有經驗的熔煉爐操作工(通常稱“熔煉工”)成為所有鈦生產商的寶貴人力資源。最后,使用基于系統知識更好的工藝控制條件,可能減少對掌握大量操作經驗的個人的依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