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記者在昆明剛下飛機接到浙江一銷售鈦民用生活品商家打來的電話,稱有兩個納悶的問題:
一是有客戶反映購買的鈦杯表面發霉?二是鈦杯不保鮮?他問這是什么回事,能否咨詢相關人士問問是什么原因!
商家講到的兩個問題,記者以為既有工藝上的問題也有材質上的問題。商家說,應該是工藝上的問題,不應該是材質上的問題。我舉例說,216不銹鋼生產的杯子與304不銹鋼生產的杯子,首先材質就有問題,然后才去考慮工藝問題。同理,發霉又不保鮮的鈦杯相信也是材質與工藝的問題。現在,216不銹鋼是不能用來生產生活用品的,那鈦杯壺的材質誰來檢驗?相信鈦民用生活品的質檢會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鈦杯“輕”用的什么材料?里外噴砂噴的是什么?工藝細節如何把控?如果是打著鈦杯“輕”的特點,那材質的厚薄、噴砂甚至材質是否存在“偷梁換柱”的問題,等等。隨后,記者咨詢了幾家做中、高端鈦杯的企業,得到的結果是工藝肯定存在問題、材質肯定存在問題。他們認為:生霉一定是工藝問題,好的不銹鋼也不會生霉;不保鮮材質一定有問題。鈦作為“親生物金屬”植入也不用取出,醫療領域應用已經證明了鈦的健康特性。因此,人們在購買鈦民用生活品時,一定要注重鈦杯的品質!
建議消費者買到質量有問題的鈦制品,一是送到質量檢驗機構檢測,二是送到“315”消費者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