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年中國鈦工業,想起了毛主席的詩詞《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詩詞中,尤其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于2023年甚至未來幾年中國鈦工業調整與展望存在鈦時代到來的喻意——不要說上、下游鈦產業匹配失衡堅硬如鐵難以逾越,未來產業應用領域拓展必將助力中國鈦工業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1、量級帶來“陣痛”
盡管2023年中國鈦工業拉開了新一輪調整的序幕,但這個調整阻擋不了鈦產業未來發展的步伐。從鈦工業歷史的回望看,這是階段性發展中面臨的產業修復與糾偏。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鈦工業發展進入了“量級時代”,產能大幅擴容,產量迅速增長,上、下游之間供需匹配幾次出現過度失衡,下游與下游之間應用領域又未全面打開,導致2010年之后出現了第一輪調整。2022年末至今產生的這一輪調整帶來的“陣痛”不容小覷,這一輪調整的修復期恐怕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下的發展,用當下的眼光回望歷史前行的路徑——
上一輪真正的調整期是中國鈦工業首次進入“量級時代”,在我國成為全球最大鈦生產國與消費國后逐步開始的,2006年,海綿鈦產量首次突破萬噸大關,接近兩萬噸,市場剛需依然逐年增長,鈦及鈦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出現了潛在競爭。2010年,海綿鈦產量達到57770噸,2012、2013年連續維持在8萬噸的高位,市場熱度導致中國鈦產業調整進入了一個慢長的修復過程。
下面,記者從“量”的歷史角度層層剖析2023年中國鈦工業的發展與調整:
1958年—2000年。1958年,我國建設了第一家海綿鈦廠撫順鋁廠海綿鈦分廠(以下簡稱撫順鈦廠),年產量60噸,當年生產8噸。1966年建設三線企業906廠(現遵義鈦廠),設計產能1000噸。1970年9月17日906廠生產出第一爐海綿鈦。1958年—2000年,我國鈦工業發展滯緩,42年海綿鈦產量不足3萬噸(20世紀70年代,多家海綿鈦小廠相繼倒閉,只剩下南方遵義鈦廠北方撫順鈦廠)。
2001年—2005年。我國海綿鈦產業因遵義鈦廠5000噸項目被國家列為西部專項,在原有2000噸產能基礎上新增3000噸產能,中國誕生了第一家5000噸級規模的海綿鈦廠,與此同時,寶鈦集團的鈦加工材能力也大幅提升,海綿鈦市場需求逐漸剛性增長。2004年7、8月份之前,海綿鈦市場依然低迷;9月份后,海綿鈦市場突然爆發。2001年—2005年,我國海綿鈦產量超過2萬噸,其中,2005年海綿鈦產量9511噸,占全球海綿鈦產量的9.4%,當年鈦材產量占全球12.4%。鈦材產量的占比透露海綿鈦已經成為賣方市場,資本因利而往,南方北方新建海綿鈦廠春潮涌動。
2006年—2010年。2005年,海綿鈦價格朝著“天花板”躍升,一天一個價,出現了“批條”市場,賣批條買批條,出現了倒賣海綿鈦“批條”的市場。2006年,中國海綿鈦產量首次突破萬噸達到18037噸,2006年—2010年,海綿鈦累計生產21萬噸左右,這5年海綿鈦價格從2004年的4萬元/噸上漲到30萬元/噸,連廢鈦價格都突破10萬元/噸,廢鈦價格是2023年0級鈦價格的兩倍多。這期間,海綿鈦廠由兩家增至10多家,產能迅速增加到15萬噸以上。2006年—2010年,海綿鈦價格坐上了“過山車”——4萬多元/噸起步,躍上30萬元/噸,又回落到15萬元/噸、12萬元/噸;
2011年—2015年。盡管2006年—2010年海綿鈦價格從30萬元/噸的高點回落到15萬元/噸、12萬元/噸甚至10萬元/噸,但依然有利可圖,因而,資本趨利發展的勢頭依然不減。2011年—2015年海綿鈦產量累計生產36萬噸左右。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產量站上8.1萬噸之上,但市場形成了“反常”的現象:一是海綿鈦產量增加,二是市場剛需增長,三是價格大幅跌落,四是鈦及鈦加工材企業艱難,一輪“自食其果”的產能過剩內卷開始了。
2016年—2020年。鈦及鈦加工材價格從2010年逐步走低以來,連續下行破10萬元/噸、9萬元/噸、8萬元/噸、5萬元/噸......2015年時每噸已經砸到了4萬多元的價格,回到了2004年的原點,應驗了“哪里來的回到哪里去”這句話。海綿鈦價格經過2010年調整之后,也有幾家海綿鈦企業相繼關門,我國第一家海綿鈦廠撫順鈦廠告別了鈦的舞臺。市場有山峰之美,也有低谷之難,2016年春節前后海綿鈦價格砸到4萬元/噸左右之后,海綿鈦市場開始逐步回暖,當時記者寫了篇分析《海綿鈦量價“微爬”成常態》——分析的依據是2015年我國生產海綿鈦62035噸,同比減少8.5%。海綿鈦產能降至8.8萬噸,同比大幅降低41.3%(一些海綿鈦廠相繼倒閉、關門或轉型)。生產鈦錠59736噸,同比增長4.7%。鈦錠產能升至13.5萬噸,同比增長8.9%;鈦加工材生產48646噸,同比下降2.1%。看似幾組枯燥的數據,卻蘊藏著海綿鈦產量、價格走向“微爬”的新常態。2016年—2020年海綿鈦產量累計生產41萬噸,量價同升,價格從最低時的4萬元/噸升到8萬元/噸。
2021年—2023年。2021年—2023年是“十四五”計劃的前3年,2021年生產海綿鈦13.99萬噸,2022年生產海綿鈦17.5萬噸,兩年累計突破31萬噸,2023年預計22萬噸左右,3年累計生產53萬噸左右。按照當下海綿鈦產業的全球分布,2023年中國海綿鈦產量預計全球占比在75%左右,真正進入了中國鈦工業發展的又一個量級時代。近幾年,海綿鈦價格刺激了資本的進入,產能擴容迅速,盡管市場剛需依然增長,但上、下游增長失衡,導致了新一輪調整,這或許也是內卷后由量變引起質變的又一次陣痛。這一輪調整與2010年—2016年的調整有相同的幾個點:一是海綿鈦產量增加,二是市場剛需依然穩中有增,三是價格大幅跌落,一輪“自食其果”的產能過剩內卷又上演了。
存在即合理,陣痛也必然,這是規律更是市場無形之手的修復,市場不相信眼淚,價格又回到了20年前。
2、質級迎來新生
“源于軍品,興于民品”的我國鈦工業已經走到發展的瓶頸——高端不足,低端有余,量增過快,質升過慢,重復建設,內卷嚴重,低價博弈,忽略品質......這種現象將是量級走向質級的陣痛,也是走向質級必然的一次洗牌。比如,寶雞鈦谷600家以上鈦企業中優秀企業、優勢企業、品質企業、特色企業占比有多少?一個產業真正的強大不是遍地開花,不是企業“多多益善”。而是小有小的特質,大有大的強勢,不是重復的內卷。當下的海綿鈦也是一樣,需要幾年的鳳凰涅槃,優勝劣汰,重組整合,浴火重生,才能在內卷后讓市場在“量級”的博奕中走向“質級”的提升。未來,海綿鈦企業的整合洗牌也是大勢所趨,市場必將出現強者恒強的博弈。
2010年延續到2016年的那次調整,也是量級走向質級的一次提升,是內卷后的一次優勝劣汰。這幾年,海綿鈦企業后起之秀是寶鈦華神、雙瑞萬基、金鈦股份等,鈦加工企業是西部超導、西部材料、天成航材、大力神、拓普達等。這些企業的品質提升助力了中國鈦工業的高質量發展。記得當時去金鈦股份采訪時獲悉,金鈦股份注重海綿鈦品質的提升,走上了品質之路,市場口碑良好。寶鈦華神是遼寧發展得比較早的民營海綿鈦企業,一直注重產品質量的提升,產品主要供應寶鈦集團、西部超導等,為寶鈦探索C919大飛機、4500米深潛器、“奮斗者號”等國家重點項目用鈦材提供了生產優質產品的優質原料,寶鈦華神依托寶鈦提出的品質理念助力了海綿鈦品質的提升。老牌企業遵義鈦業還建設了4000噸高質量海綿鈦生產線,1999年就開發出軍品小粒度海綿鈦,至今一直保持著海綿鈦內在質量的穩定性。質級的提升才能走向未來。
每一次量級走向質級的調整是陣痛更是發展。2010年逐步延續到2016年的那輪調整,誕生了新的鈦及鈦材加工企業,也倒閉了一些鈦及鈦材加工企業。2022年末開始至今的調整,同樣是量級走向質級的調整,這一輪調整與2010年—2016年的調整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一是海綿鈦企業的體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龍佰集團控股的云南國鈦股份、新疆湘晟、攀鋼海綿鈦“三駕馬車”已經走在海綿鈦領域的世界級舞臺上,必將助力海綿鈦在“質級”調整中走向成本優化的道路;二是寶雞鈦谷鈦加工材企業優勢互補,構建了中國乃至全球的鈦材料加工基地,這是暫時沒有任何區域可以替代的;三是陜西作為鈦工業大省,寶雞、西安雙翼齊飛,必將聯手推動中國鈦工業的大發展;四是攀枝花的礦源資源得天獨厚,正在構建自己的鈦鋼產業鏈條;五是龍佰集團依托鈦白粉發展,拓展海綿鈦及合作下游發展,構建了鈦白粉、海綿鈦雙翼連動加下游深耕的格局,鈦白粉與海綿鈦產能全球第一,必將在未來工藝提升中助力海綿鈦提質降本的規模優勢;六是新疆湘晟已經形成從鈦礦到深加工的產業鏈條,據悉,目前鈦加工材產量僅次于寶鈦集團,產業鏈優勢特別明顯;七是七二五所與雙瑞萬基已經構建了從海洋用鈦到其他領域用鈦的深耕發展,同樣具備自己的獨特優勢;八是安寧鐵鈦、西昌等地正在籌劃建設6~8萬噸海綿鈦產能,加上云南國鈦股份、新疆湘晟、攀鋼海綿鈦的擴容,未來海綿鈦繼續增量也是大勢所趨;九是湖南金天、創潤新材料、天成航材、江蘇圣珀、大力神航空科技、巨成鈦業、拓普達、核力新材、寶雞鑫諾、茂淞新材、金海源、核新鈦業等眾多有品質、有特色的國企民企正在蓬勃發展等。
2022年末開始的這輪調整是化“量”為“質”的追求,是規模效應助力的綠色發展,只有質量進一步提升成本進一步優化,海綿鈦形成規模化發展才能促進下游的推廣應用。所以,調整必定是陣痛中的新生,調整是階段性發展中的陣痛,是在“量”的內卷中“價”的內卷中推進中國鈦工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當然,既然是調整那必定是一次優勝劣汰的洗牌與整合,海綿鈦是這樣,鈦材加工材也是這樣。因為,內卷之后必然迎來一輪燦爛,劣汰之后必然誕生一批新秀,洗牌之后必然是新生。
3、外域引發變革
鈦圈很大,大到鈦可以“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鈦圈很小,小到全國鈦及鈦加工材規模合并起來也才只有千億元級的水平,離萬億元級還相差甚遠。鈦圈的大與小是辯證的關系,不能正確看待大與小而陷入“井底”思維,發展就會受到禁錮。欣慰的是,有鈦企開始走出域外,有外域資本開始“入侵”鈦圈。
踏著2023年調整的步伐,寶雞核力新材組織員工去北上廣深等發達地區去考察智能工廠、黑燈工廠,對比后發現核力新材發展空間很大、潛力很大;
寶雞鼎晟真空立足鈦圈制作裝備的同時,觸角已經延伸到為半導體、陶瓷、珠寶等領域制造裝備......跳出鈦圈看鈦圈,這是翻越“秦嶺”天地寬的發展思維。
在鈦圈企業走出去的時候,更多的域外企業走進了鈦產業的發展。龍佰集團控股的云南國鈦股份就是域外企業進入鈦圈生產海綿鈦,也是目前進入海綿鈦行業最晚的一家,2019年才進入,如今海綿鈦產能、產量全球第一。對于國鈦股份對中國未來鈦應用推廣所產生的動能與貢獻,5~10年后相信會有歷史發展的肯定,只有做大做強做優才能助力海綿鈦的合理發展;
新疆湘晟同樣是外域企業進入鈦圈,但其產業鏈貫通的優勢十分明顯,鈦礦、海綿鈦、鈦材等已全線打通,鈦加工材產量僅次于寶鈦。研發的全球最大的20噸還原蒸餾爐為提質降耗創造了條件,隨著工藝創新與完善,新疆湘晟的質量優勢成本優勢將凸現出來;
山東國鑫箔材的創業者曾經是鋼鐵行業的,才進入鈦領域不到兩年時間研發生產出了厚度0.018毫米寬幅650毫米的鈦箔,處于全球領先水平;
陜西華陸金鈦也是從鋼鐵轉型到鈦圈,經過工藝創新完善,誕生了國內唯一的熱軋鈦鋯型材企業,不但質量品質優異明顯,成本也遠遠優于擠壓、拉拔工藝生產的鈦型材,相信不久,華陸金鈦的鈦型材性價比優勢會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與接受;
另外,有一個外域進入鈦圈的投資者,個人占股62%,他提出了石油化工領域用鈦材產品的創新,把想法告訴了相關院校試驗、攻關、研發,目前已出產品,外域的他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說到外域“入侵”鈦圈帶來的變革,想到了久遠的故事《愚公移山》。愚公不愚,他知道移山之后域內域外的經濟必然變革,走出去請進來,思維碰撞便是新生。2023年,寶鈦集團等3家企業接單研發生手機3C用鈦,隨后便出現了外域資本投資3C產品的趨向。雖然3C產品目前看只是一個賽道,但“誘惑”引發外域資本投資也是一種對鈦推廣應用的推動。在此,也建議企業踏實做好自己的事,別輕易去爭搶賽道,因為凡是賽道經濟都有可能換道,何況手機的賣點主要是功能的使用,而非賣殼。至于,喊出手機3C用鈦賽道會帶出兩、三萬億級市場的口號更是要審慎。因為,目前鈦及鈦加工材整個市值累計也才千億元級別,兩、三萬億的賽道經濟難道是靠“如果”計算出來的。
外域進入鈦產業與鈦企業觸角外域,對于鈦工業的發展都將是一次變革,2023年已經有不少外域行業投資鈦項目,這也引發了一些商業機遇。無錫漢能機械一直是做不銹鋼、碳鋼拉絲的,近年來,他們的觸角已經延伸到鈦行業,為西部超導、西部材料、寶雞鑫諾等企業生產了鈦拉絲設備。2023不僅是鈦產業量級走向質級的陣痛、新生,更是外域資本帶來鈦產業發展創新思維的變革。
4、民品千姿百“鈦”
1958年決定發展海綿鈦建設撫順鈦廠,1966年在貴州建設906廠(現遵鈦集團),在陜西建設902廠(現寶鈦集團)時,初衷是“源于軍品”的考慮。時代變遷,經濟發展,中國鈦工業要大發展需要走“興于民品”之路,這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成立全國鈦應用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初衷。鈦民品的外延很廣,石油化工、航天、航海、航空、海水淡化、建筑、體育用品等等,尤其是在化工領域用途占比很高,這是鈦的優異性能決定的。暫且把這一類應用歸為鈦在“大民品”領域的應用。
由于鈦的“親生物金屬”特性,近年來,鈦在鈦杯壺、廚具、戶外系列產品的應用日益增長,雖然當下還只是“小民品”,但從2023年的幾個跡象看,“興于民品”的鈦會在未來呈現爆發式增長。一年前,采訪湖南五江輕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肖安江時,他說,他相信鈦民品的發展在等待一個爆發點,鈦民品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代一定會到來。2023年,盡管海綿鈦價格從8萬元/噸跌至現在的5萬元/噸以下,熔煉、鍛造、鈦材等重復建設導致局部內卷,但鈦民品市場發展如火如荼。表面看鈦民品市場競爭激烈,內卷薄利,但這塊蛋糕市場確實大了。比如,專做鈦民用生活品的深圳極致鈦業,今年銷售產值大幅增長,已成為走在鈦民用生活品前列的佼佼者,他們的鈦家電產品市場份額在國內遙遙領先;西安莊信科技2023銷售額增長兩倍以上,研發有特色的鈦民用生活品在市場上聲名鵲起。2023是莊信科技快速發展的一年,也展示了“興于民品”的品質鈦生活正在到來;全球最大產能的鈦杯壺系列產品生產企業希諾股份、堅持高品質走高端的太可以及飛劍鈦品、五江鈦品、安鴻熙達、鎧斯等品牌正在醞釀等待千姿百“鈦”的到來。
2023年7月中旬,中國有色金屬報、希諾股份在南通主辦召開的第五屆中國鈦民品高峰論壇,再一次引起了行業內外對親生物金屬——鈦的關注。記者在寶鈦集團、攀鋼集團、西部材料、江蘇圣珀、錦喜鈦業、核力新材等企業了解到,2023年鈦民用生活品所用鈦板、鈦管進入了十噸級數十噸級的量級采購,不再是過去的零星采購,一個潛在的市場正在形成,“興于民品”的鈦時代正在悄悄到來。
這里要提醒的是從事鈦民用生活品的企業,要把品質放在第一位,尊重“親生物金屬”鈦的健康特性。用品質好的材料才能生產好品質的健康鈦品,這是鈦民用生活品走得好、走得遠的立命之本。
結語
2023年,量級走向質級陣痛的調整才剛剛開始,目前看調整仿佛波瀾不驚,實際上這一輪調整必定是波濤洶涌!海綿鈦價格已經從2022年的8萬元/噸下跌至當下的5萬元/噸,實際成交價低于5萬元/噸。按照云南國鈦股份、新疆湘晟、攀鋼海綿鈦、雙瑞萬基等海綿鈦企業未來的發展布局,產能、產量將會大幅提升,雖然當下的熔煉、鍛造、鈦材企業重復建設了不少,但下游應用領域沒有打開。因而,未來價格每走高一個臺階都很難了——這是產能過剩的市場決定的。
再就是外域的影響,現在鋼鐵等一些領域產業規模大,發展空間受限,“模糊”中認為鈦產業小才20多萬噸海綿鈦,10多萬噸鈦材,發展空間巨大。從與鋼鐵、鋁的角度看,鈦的確發展空間巨大,值得資本涌入。但是只看到空間而忽視了應用領域空間還未打開的現狀,那未來兩、三年必將是外域企業與現在鈦企業的一次競爭。比如,寶雞一家從事酒店的經營者投巨資10多億建設的萬豪鈦金近3萬噸的熔煉爐,一下成為國內最大的鈦熔煉企業,如此大手筆必將讓現有熔煉震動;2019年才進入海綿鈦領域的云南國鈦股份已經形成9萬噸產能,今年產量將突破5萬噸并成為全球最大的海綿鈦企業,他們確立了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行業優勢地位十分明顯,目前正在積極籌備上市;山東國鑫箔材兩年成為鈦箔材生產的領跑者、陜西華陸金鈦一年多成為熱軋鈦型材的國內唯一......
鈦圈內部自身重復建設導致嚴重的內卷,外域創業者轉型涉鈦與鈦圈內企業爭搶市場,必將引發鈦產業的深度調整,促進鈦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講,重復建設看似自相殘殺,實則是適者生存的一次博弈,是在內卷中實現優勝劣汰;外域創業者的加入是打破鈦圈固步自封的格局,在理念碰撞、技術創新突破的思維中實現產業變革。內卷的結果是助力“鈦變革”,推進中國鈦工業在量級走向質級的陣痛調整中,推進“中國鈦”走向高產量發展的變革之路。
2023年,中國海綿鈦產量將首次突破20萬噸,中國鈦產業也將從產量級步入到質量級的轉型調整,這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轉型期雖然陣痛,但這兩、三年以上的調整是為了2026年到來的“十五五”規劃走得更好。
“調整”漫道真如鐵,“陣痛過后”從頭越——階段性調整,在倒下與新生中必將推動中國鈦工業走向嶄新的鈦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