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至28日,2024年四川省兩會閉幕后的第一個周末。省政協委員、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鐵研究院有限公司特級研究員李開華從成都返回攀枝花后,便一頭扎進了實驗室里。

李開華在實驗室
1月28日下午,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5樓,李開華和同事坐在紅外光譜儀前,專注地查看著一份四氯化鈦中有機物雜質圖譜。面對記者的到來,他擦了擦因化學實驗而有些污漬的袖口,介紹:“最近幾天是我們團隊關于海綿鈦中碳雜質控制實驗的關鍵期,希望通過實驗將碳含量降到0.01%,進一步提高海綿鈦純度。”
李開華在高品質海綿鈦技術領域已深耕16載,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5項,獲中國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去年他主持完成的《航空領域用超軟海綿鈦制備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成果,獲得2023年度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李開華展示超軟海綿鈦
鈦及鈦合金具有強度高、重量輕、耐腐蝕、耐高溫、無磁性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醫療、海洋工程等領域。李開華和他的團隊歷時7年研究,先后攻克了超軟海綿鈦制備過程中雜質元素協同控制和致密結構調控等行業共性技術難題,實現了航空領域用關鍵鈦金屬材料進口替代,打破了高品質海綿鈦依賴進口的局面。

李開華(右)與同事討論實驗結果
在等待新一輪實驗結果的閑暇,李開華跟同事們聊起參加省兩會的經歷和感受。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不少科技創新成果,今年工作安排中,又將‘持續實施航空與燃機、釩鈦稀土等8個重大科技專項’列為重點工作,現場聆聽到這些,對我來說真的既是激勵又是鞭策。”他感慨說,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油然而生。
李開華激動的情緒感染了團隊成員們,同為團隊研究員的馬占山也說起自己的想法:“今年我們要搶抓機遇,進一步提高超軟海綿鈦批量化、產業化制備能力,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
時間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中流逝,攀枝花暖暖的夕陽,斜斜地照進實驗室的玻璃窗,紅外光譜儀實驗結果出爐后,大家立刻投入到圖譜上“波峰”“波值”的計算和討論之中……
談到2024年的打算,李開華說,他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希望能突破更多“卡脖子”難題。“我們團隊正在全力攻關的仍是高品質海綿鈦制備技術的研發,想進一步突破超軟海綿鈦制備過程中的純凈性、均勻性和穩定性技術難題,繼續為保障國家高端鈦金屬材料的自主供給和鈦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