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貴,新疆湘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究院副院長,新疆湘科鈦基新材料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作為自治區引進高層次人才,自新疆湘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以來,他和團隊成員致力于鈦產業工藝、裝備、產品等各領域的技術創新,將公司建設成為了國內首家“鈦礦-海綿鈦-鈦加工材-鈦制品”的鈦全產業鏈公司。

劉洪貴正和同事在現場查看設備運行情況。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12月5日一大早,劉洪貴便來到生產車間里,查看進入冬季后全鈦產業廢水回收利用系統運行情況。新疆湘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2020年底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全國唯一一家擁有全鈦產業鏈的大型民營企業。為了提高企業的經營水平,劉洪貴看準了發展循環經濟機遇,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在產品質量、成本、服務等方面確立競爭優勢。
劉洪貴說:“我們初步建成的全鈦產業廢水回收利用系統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我們希望通過研發,能夠解決全行業含鹽的酸性廢水資源化利用的共性問題。項目做成以后,能夠對鈦產業生產的廢水進行分類識別、深度處理和低成本高效資源化利用,實現廢水的零排放,解決制約全鈦產業鏈綠色發展共性的問題,緩解重度缺水地區工業用水的緊張局面。”
2021年,在劉洪貴及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新疆湘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取得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申請批復,目前利用平臺開展了自治區級研發項目三項、市級研發項目四項,培養了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5人、高級工程師近10人。
全鈦產業的廢水回收利用系統項目經過一年多的更新改進,今年也取得了新突破。劉洪貴說:“目前我們已經開展了對廢水的全方位的分析,包括除去相關雜質和分離的相關系統試驗,研發出了相關的一些設施,我們希望把智能化、信息化元素整合到整套系統中去,提高整個廢水處理和綜合利用系統的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項目成果可以推廣到全行業的其他企業,對提高整個行業的資源利用和綠色化生產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工作人員正在實驗室內分析各項方案。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公司為湖南五江輕化集團投資設立,累計投資76億元,成為了國內首家“鈦礦-海綿鈦-鈦加工材-鈦制品”的鈦全產業鏈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海綿鈦、鈦及鈦合金鑄錠、帶材、板材、鍛材、棒材、復合材等,涵蓋了從鈦礦的開采與選礦、海綿鈦的生產,到熔鑄、鍛造、板材加工等多個關鍵環節,以及全過程質量檢測。每一個環節都面臨著特定的挑戰,攻克諸多挑戰也成為劉洪貴及其團隊工作的努力方向。
劉洪貴說:“通過項目我們把各領域的專業人員有機結合,做到職責分工明確、配合得當,在完成研發課題的同時,提高團隊成員的個人能力和整體水平;同時我們要加強對年輕技術人員的培養,通過手把手的傳幫帶以及培訓,進一步加強指導等方面,使企業技術人員水平得到整體的提高;進一步加強科研平臺的打造和發展壯大,為整個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湘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實施的“海綿鈦13-16T”倒“U”型還原蒸餾爐成功投產填補了國內空白,還原蒸餾工藝及裝備方面居于國內領先水平,產品質量和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在行業內領先。
立足于高標準發展鈦產業目標,公司在工藝、裝備、產品等各領域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每年將銷售收入5%—6%用于研發、安排科研項目20多項。這也進一步激發了劉洪貴從事科研創新工作的信心。
劉洪貴說:“我們圍繞打造世界級鈦企業的要求,在新疆鈦資源的高質化利用、生產工藝過程的綠色化、智能化方面積極作為,同時圍繞國家和市場的需求,努力使企業整體的技術裝備、產品及科研水平達到一流,為整個新疆,為哈密及新疆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積極的支撐。”
目前,哈密市已建成鈦及鈦合金2萬噸、金屬鎂3.5萬噸、工業硅6萬噸,隨著華鈦新材料公司投資建設3萬噸鈦及鈦合金項目于今年年底建成投運,屆時哈密將成為全球最大、產業鏈最全的鈦及鈦合金新材料生產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