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范圍內能源消耗的持續增長,80%的能源來自于化石燃料,從長遠來看,需要沒有污染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能源來代替所有化石燃料,其中的鋰電新能源材料作為替代者之一,已經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及企業家的目光。
新能源材料主要指超導材料、太陽能電池材料、儲氫材料、固體氧化物電池材料、智能材料和磁性材料等。目前,新能源材料更多的則是指鋰電新能源材料。
鋰電作為新能源材料方面的代表,其材料種類主要包括專用薄膜,聚合物電解液,催化劑和電極等系列小項,經過一定的技術及工藝流程,就形成了各種用途的電池,廣泛應用于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電動工具、數碼相機等眾多下游領域。有數據統計,鋰電新能源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中的占比分別高達38%和24%。
除了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用電池外,電動汽車鋰電池是目前眾多企業投入的方向。知名的企業如國內的比亞迪、國外的特斯拉等,都在進行研發并推出了鋰電車輛新品,受到了市場的青睞與驚呼。有專家就認為,未來的世界就是新能源的世界,新能源材料掌控得好,未來的前景將是十分的廣闊。
需要指出的是,就整體發展而言,我們與國外在新能源材料的研究方面幾乎在一個起跑線上;但就整體技術而言,日美韓等國家的一些企業的技術已經超越我們,并布置了很多的專利地雷,等著中國去引爆。
因此,就新能源材料的發展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不大的,有些方面可謂是齊頭并進,領先于世界,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
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對前景盲目樂觀。有觀點認為,我國在新能源材料領域仍不成氣候。國內的現狀是國家重視,政府重視,專家重視,媒體重視,而實際情況是國內對新能源材料的研究與生產是各自為政,各自為戰,投資太過分散,且很多企業打哄哄的多,高調唱的多,而真正下功夫、耐著性子搞研究的不多,造成我們在鋰電研究弊端頻出,真正有效果的專利成果卻不再中國。
據統計,國內目前在鋰電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的不下萬家,而生產新能源材料的企業更是不計其數,國內很多地區都把新能源材料當作當地未來發展的支柱性企業。大家都把該產業當做重點的結果是,都是重點,也就都不成重點,成為了“撒胡椒面”。這樣一來,資金分散,力量分散,無法形成拳頭一樣的沖擊力。這樣的結果,就會使我國企業在和世界同行的比拼中,往往力不從心,步伐緩慢下來。
還有觀點認為是國內研究的環境差,且不說政府支持會打折扣,就新能源材料研究十分依賴的法制環境方面,問題就十分突出。如產生該類知識產權糾紛時,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無法制裁那些不顧職業道德,偷竊、模仿技術的企業和個人。新能源材料類的專利其實很多就是一層“窗戶紙”,一點即透,配方類更是容易被不法分子所竊取,而企業控制再嚴,但因長時間被某些人所“掛念”,被竊取的機會就可能被“發現”。而這種風氣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企業研究的積極性,致使大家研發的熱情不高,而投機的意識很濃的不良習氣。
就筆者所在的企業來說,一個下屬公司的副總辭職,帶動了公司數十人跳槽,結果公司的專利技術也被帶走,即是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反反復復地審核,一個簡單的省際之間的知識產權官司,一拖就是8年,讓侵害者歡心而被害者傷心,最后的結果是遲滯我們在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發的進程,慢慢就將落后于其他國家。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距離國外同行企業的研發環境還真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