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的發現源于“苦”,“苦”卻給生活增添了美。
發現鎂是件有趣的事,那是在英國倫敦附近的苦水里。1618年,倫敦郊區一個名叫艾普松的村莊,有個農民為了讓他的牛群能自由地喝到水,便挖了一條深溝引來泉水,牛兒們第一次嘗過泉水后,就再也不愿去喝泉水了。農民覺得意外,一嘗這水,哇!好苦啊,怪不得牛兒們不愿意喝!
一位醫生發現這苦水有療傷作用,還從中提煉出了固體的苦鹽。當時有許多人很想搞清其中的秘密,但都沒有成功。后來研究發現,泉水之所以苦,原來是因為里面含有鎂。鎂的氧化物俗稱苦土,鎂的硫酸鹽俗稱苦鹽。
隨著對鎂的性能、應用研發,苦“鎂”在人類生活中展示了錦上添花的奇妙效果。1755年,第一個確認鎂是一種元素的是愛丁堡(英國)的Joseph Black。他辨別了石灰(氧化鈣)中的苦土(氧化鎂),然而兩者各自都是由加熱類似于碳酸鹽巖,菱鎂礦和石灰石來制取。另一種鎂礦石叫做海泡石(硅酸鎂),1799年由Thomas Henry在報告中提出,他說這種礦石更多的用于制作煙斗,在土耳其。
許多世紀以前,古羅馬人認為“magnesia”(希臘Magnesia地區出產的一種白色鎂鹽,鎂元素即因此得名)能治療多種疾病。直到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采用電解苦土(含鎂)的方法分離出元素鎂。上世界30年代初MoCollum,E.V及其同事首次用鼠和狗作為實驗動物,系統地觀察了鎂缺乏的反應。1934年首次發表了少數人在不同疾病的基礎上發生鎂缺乏的臨床報道,證實鎂是人體的必需元素。
今天來說說我們生活中的“鎂”,鎂合金由于密度低、強度較高,具有一定的防腐性能,常用來做單反相機的骨架。一般中高端及專業數碼單反相機都采取鎂合金做骨架,使其堅固耐用,手感好。如佳能的1D系列、5D系列、7D及10D-50D,尼康的D3系列、D700、Dx00系列及最新的D7000,賓得的K-7及K-5等都是鎂合金機身。將鎂合金機身作為賣點成為眾多單反相機廠家的利潤點所在。
美國微軟于2012年6月發布的新款平板電腦“Surface”,機殼也是由鎂合金制成的。微軟的Surface RT與我們所熟悉的蘋果的iPad一樣采用了金屬材質,這種材料被稱為VaporMg。它是由鎂合金熔融加工而成,重量只有鋁材質的1/3,并且結實耐用,在鎂合金背板表面噴有納米級的防指紋涂料,它使得Surface RT平板始終保持無暇潔凈。
Surface事業部負責人Panos Panay說:“用鎂,我們能將Surface的外殼厚度做到0.65mm,而鋁合金最薄只能做到0.8mm。同時鎂材質外殼的重量能夠做到鋁材質外殼的1/3,但韌性、硬度均好于鋁,而聚碳酸酯等塑料材質外殼,永遠無法達到Surface所要求的線條感和手感。因此,盡管投產初期使用鎂的成本要高于鋁,但我們仍舊選擇我們認為更好的鎂作為Surface的外殼材質。”Surface的外殼正是使用了這樣一種極為特殊的金屬材料制成,這讓Surface能夠在重量比其他設備輕的情況下,更加的結實耐用。并且在Surface更多采用一體成型技術,這樣將讓Surface中的機身結構更加的穩固,將出色性能的配件整合進了13.5毫米的機身中。這樣極具誘惑力的機身使得微軟surface在美國上市后一度幾近脫銷,給微軟帶來更多的商業競爭力。
現階段全球處于超級本及平板電腦市場即將快速擴大的時期,所以除了輕量化之外,產品的造型設計也會逐步提高,材料結合設計將會更大提高鎂合金的競爭力,估計鎂類材料應用于電子消費品行業會越來越多,鎂及合金將為人類的生活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