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4歲的鄭亞波現任職于寶雞鈦業股份有限公司熔鑄廠,擔任技術科科長。剛進單位時,他還是一名實習員,在一線摸爬滾打了11年。鄭亞波在工作中不斷摸索學習,一步步成為公司科技研發的骨干。雖然剛過而立之年,但他身上已有多個關于鈦合金領域的重要成果和進展。其中最讓他引以為傲的,是創新性地提出以“低熔速+充氬”的熔煉方式生產TB6合金。
據鄭亞波介紹,TB6合金主要應用在飛機起落架。該合金中含有2%的鐵元素,而鐵元素在鈦合金里面容易發生化學成分偏析,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β斑問題”,情況嚴重將導致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材料發生斷裂失效,導致飛機墜落。“β斑問題”解決不了TB6合金在國內飛機上的應用也會受阻,同時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企業。

“人不能一直原地踏步,熔鑄也是一樣的,要勇于創新和嘗試。”工作中,鄭亞波暗下決心一定要解決“β斑問題”。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基礎之上,他帶領團隊多次協商討論、不斷論證。最終發現,之前使用的熔煉方式一種是“低熔速”,一種是“充氬”熔煉方式。而“充氬”熔煉方式從來沒有在這個鈦合金牌號上使用過。鄭亞波有個大膽的想法,將兩種熔煉方式結合在一起是否能解決“β斑問題”?在這個假設提出之初就遭到了前輩和一些科技研究者提出一些質疑,認為這個方式可能解決不了問題。但不試,怎么知道行不行。

開展工藝試驗的阻力有多大,相對承擔的風險就有多大。鄭亞波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是冒著很大的風險,像我們工廠每次開展工藝試驗,我們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一旦有什么問題,我們的損失將非常大。所以我們反復制定計劃,在得到相關專家的認可后,才開始投入試驗。”
擼起袖子,說干就干。鄭亞波將團隊分為三班,24小時倒班跟進整個試驗。團隊成員跟班跟點。熔煉過程中隨時調整工藝參數,確保熔化過程中穩定、可靠,為生產提供有效的保障。前后通過三到四批次的小型試驗,產品生產出來的棒材檢驗效果非常好,通過成像組織顯示“β斑”基本上得到了消除。小批量試驗的成功,代表著利用“低熔速+充氬”的熔煉方式在解決TB6合金“β斑問題”上有一定的可行性,鄭亞波懸著的心也沉下來。

在前幾批次成功的基礎上,團隊加大工藝試驗。隨后生產了十幾批次的鈦合金產品,共20余噸。通過近年來實踐,產品最終穩定生產。TB6合金多年一直存在“β斑缺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科技難題,鈦合金行業多年來一直都在攻克,現在有了階段性的解決方法,也得到了初步性的成果,未來的前景也是非常樂觀。后期新技術的穩定運用,可以為企業創造上千萬的經濟效益。對企業占領國內外高端產品市場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采訪的最后,鄭亞波說:“往后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身上的責任也越大了。我會一直秉持謙虛、謹慎的精神,帶領團隊不斷扎根在一線,埋頭苦干,讓中國鈦行業的發展更加蓬勃向上。(寶雞新聞網實習記者 岳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