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我的初心就是開發更先進的鎂電解技術,將攀鋼海綿鈦做到質量最優、成本最低。”
與攀鋼股份公司共同負責的項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攀鋼2019年度標兵、2019年度最佳黨員先鋒崗、研究院2019年度杰出員工……他就是來自攀鋼集團研究院鈦化工技術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朱福興,踏實肯干是他的代名詞。
攻堅克難解難題
鎂電解對海綿鈦實現清潔生產至關重要,是海綿鈦成本控制的關鍵環節。2013年,攀鋼海綿鈦生產告急,鎂電解無法實現流水作業,本應30臺電解槽串聯工作,卻只能單槽獨立運行,電流效率低、精鎂質量差、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企業面臨嚴重生存挑戰,急需技術力量支持。
危急時刻,朱福興被委以重任。
“我本科學的是生態冶金,接觸熔鹽電解不到3年時間,要去解決一項世界級難題,心里沒底,但組織需要你,你就該勇敢的站出來。”朱福興說。
完全沒有經驗可借鑒,更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朱福興一頭扎進生產現場,親自跟班熟悉生產工藝,悉心請教了解設備性能,認真細致記錄生產數據,及時準確掌握第一手信息。
很快他發現了問題的根源,要避免該現象,必須要提前預判,做到早發現早處理,但當時缺乏該參數的有效測定手段。為此,他翻遍設計資料,查閱大量外文文獻,最終開創性提出在線監測及故障處理方法,成功扭轉疲于堵漏的被動局面,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困擾鎂車間的生產難題。
30臺電解槽循環運行,鎂電解流水線全線貫通,國內外幾十年懸而未決的技術難題被攻克,攀鋼鎂電解成為國內唯一一條在運行的流水線電解槽工藝。
精益求精結碩果
朱福興將“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充分融入到科研創新中,缺乏設備支撐,他自己搭建電解殘渣沉積模擬、液鎂匯集狀況模擬、電解質理化性能測試等裝置。利用這些平臺,成功開發出獨特配比電解質體系和低有害雜質元素控制方法,解決了低電流強度下電解槽“發高燒”的技術難題,提升了海綿鈦質量和品級率,為企業降本增效作出重要貢獻。
“電流效率從50%提高到78%,噸鎂成本降低1.5萬余元,海綿鈦產量連續4年國內領先,這些成績的取得,和朱福興及其團隊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所長楊仰軍說。
為支撐海綿鈦早日達產達效,朱福興長期處于高負荷和高壓工作狀態,經常開啟“5+2”“白+黑”工作模式。他把每項任務都當成使命來完成,對待科研工作一絲不茍。為獲得準確實驗數據,重復驗證多次;不放過任何實驗細節,一盯就是幾小時;用心寫好項目材料,常常廢寢忘食。
正是憑著這股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韌勁兒,他負責的“基于海綿鈦用大型流水線電解鎂關鍵工藝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獲得2019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砥礪前行逐夢想
“少說多做”一直是朱福興奉行的理念,2015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凡事都堅持沖在前、干在先,身體力行的感染著身邊人。
“師傅干活很賣力,經常一句話不說埋頭就上。總是搶著搬最重的設備,干最臟的活。做事積極力氣又大,同事都親切的稱他為‘大力哥’。” 徒弟馬尚潤說。
繁忙的工作之余,朱福興努力“充電”。2014年,他自學考取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頂住來自工作和學業的雙重壓力,他克服重重困難,不但順利畢業,又以優異成績考取該校博士研究生。
“搞科研,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海綿鈦進一步壓減成本和提質增效面臨巨大挑戰。希望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拓寬研究視野和研究思路。”朱福興說。
第九次黨代會的隆重召開,充分體現了攀鋼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視和支持,高興之余,朱福興感到沉甸甸的責任。
“要把黨代會精神落實到科研項目推進、關鍵技術突破、重大成果轉化上來,加速科技創新,支撐公司發展。”朱福興說。
未來,他將和團隊成員一起繼續堅守科研初心,全心投入到科技攻關中,為建設世界一流新材料企業獻計出力、添磚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