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寶雞鈦工業已成為寶雞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民營鈦企業已占據了行業發展的半壁江山,但現在的鈦二代、鈦三代們有誰還記得四十年前的一群有志年青人所走過的艱辛道路?如今這批人已經步入老年,有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很多人的名字已經埋沒于歷史的塵埃中,但我們需要記住他們,沒有他們當年所邁出的開創性一步,就沒有寶雞鈦工業的今天。謹以此文紀念逝去的一代鈦業人。
在寶雞馬營鎮南端秦嶺山脈的一個山溝中,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唯一一家以從事鈦材生產和加工為主的專業廠家在此興建。這里集中了全國幾乎所有的鈦材品種和最權威的科研機構。至改革開放初期,鈦材年生產能力達到近千噸,并創立了國際知名的“寶雞鈦”品牌。這為寶雞民營鈦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技術、物資資源。可以說,每一家民營鈦企業中最少都有一個國營企業技術人員的身影。這也是寶雞鈦谷產業集群只能在寶雞馬營鎮崛起的唯一原因。
一、初創期 (1984年—1995年)
寶雞第一家民營鈦工業企業寶雞市雞峰鈦設備廠創建于1984年12月,當時企業員工20多人,擁有車床、刨床、拉網機、剪板機、電爐等生產設備8臺套,年產小型鈦設備100多臺套,年產值50多萬元。同期圍繞著鈦設備的生產加工到1990年又涌現了如寶雞寶鈦化工鈦設備廠、寶雞金臺鈦設備廠、寶雞縣福利鈦設備廠、寶雞眉縣風機廠、寶雞雙扶鈦設備加工廠等12家相關企業。當時民營企業總的特點是規模小、生產設備簡陋、生產能力弱,民營鈦企業從業人員不足500人,年產值約2000萬元。
1990年至1995年,寶雞民營鈦企業繼續圍繞鈦設備生產加工這一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同時在鈦金屬復合材料、難熔金屬材料、鈦絲材等方面有所拓展。這一時期寶雞民營鈦企業數量約30多家,從業人員近千人,年產值近1億元。
二、發展期 (1996年—2000年)
1996年隨著前蘇聯和東歐集團的解體,與前蘇聯接壤的邊境地區口岸貿易激增,大量前蘇聯軍用有色金屬原材料被廉價進口到國內。前蘇聯是世界第一大鈦及鈦合金生產國,在潛艇、飛機、艦船等軍用裝備上大量使用鈦材。這一時期前蘇聯的一些軍用裝備大量被拆解,庫存的鈦原材料流入黑市。在我國新疆、內蒙、東北等口岸地區,通過走私等手段,大量鈦材囤積在口岸黑市中,有時一個庫房中鈦材就多達幾百噸。當時國內對鈦缺乏認識,鈦材在邊境口岸被稱為“特殊不銹鋼”,最便宜時價格僅為每公斤十多元人民幣,而當時鈦原材料在國內的價格都在每公斤八十元以上。面對巨大的利潤,寶雞民營企業和個人紛紛前往邊境口岸采購鈦材料運回寶雞加工、銷售。口岸貿易帶動寶雞民營鈦產業數量和產量快速增長,鈦材料貿易也同時帶動了鈦材加工產業的蓬勃發展,一批板材改軋、棒材鍛造、管材軋制、真空熔煉等企業脫穎而出。
1994年寶雞民營企業有了第一臺自由鍛造設備,到1998年鍛造設備逐漸增加,噸位也從150噸增大到300噸至1000噸,鈦棒材生產全面起步。
1994年以寶雞虹華廠、寶雞三立公司、寶雞鈦星公司等為代表的第一批鈦絲材生產企業陸續進軍鈦及難熔金屬絲材加工領域。
1993年寶雞渭濱區樸南鈦粉廠成功的為國外鋁合金添加劑企業出口鈦粉,在渭濱區馬營鎮地區形成了鈦粉生產熱潮。馬營鎮地區涌現出鈦粉生產加工企業20多家,年產鈦粉500多噸。到1996年形成了以陜西鳳翔鈦粉廠和寶雞岐山邁特公司為主的國內鈦粉生產基地。
1997年民營企業第一套鈦管生產線在寶雞寶冶鈦鎳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誕生,開始生產出民營企業第一批冷軋鈦管。
1988年以后,寶雞民營鈦企業開始進軍鈦復合材領域,初期以鈦設備用鈦、銅復合掛具為主導產品。到1996年在逐漸掌握爆炸復合關鍵技術后,爆炸生產出鈦/鋼復合板。到2000年形成了20多家專業生產企業,6家企業擁有專業爆炸場,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生產加工體系。
1997年,針對寶雞口岸貿易鈦板改軋的需求,寶雞民營鈦企業第一臺板材軋機投入生產,生產出第一批冷軋板,現已形成40臺套的設備能力。
有誰還記得上述企業的第一代企業家的名字和他們的故事?他們可還安好?再過四十年,這段歷史還有誰會提及?誰還記得旭光工業園、明星工業園、涼泉工業園這些已經拆除和將要拆除的村級工業園?向第一代鈦建設者們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