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南省委科技委員會辦公室、湖南省科學技術廳特別策劃,瀟湘電影集團(湖南)文旅傳媒傾情創作的《科技湘軍勇登攀》創新創業演講季(第二季)持續熱播中。
今天推出第五集《鈦度》,一起來聆聽金屬材料界“面點師”樊凱的攀登故事。
樊凱以金屬材料界“面點師”的拳拳匠心,淬煉大國重器的筋骨。他帶領團隊,憑借“十年磨一劍”的專業能力,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專注精神,成功攻克TC18鈦合金“黑斑”難題,率先打破行業技術壁壘。從航空航天到深海裝備,他以敢啃“硬骨頭”的創新精神,為上天入地的“國之重器”添加“湘”料,刻上“湘”印。

第五集《鈦度》演講稿
嘉賓:樊凱(湖南湘投金天鈦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總支委員、總經理)
鈦,是一種“戰略金屬”,具有強度高、重量輕、耐腐蝕等特點。小到人體骨骼、牙齒,大到飛機、艦船、核電站,鈦和鈦合金的用途十分廣泛,被公認為航天強國、海洋強國的“入場券”。
由于熔煉工藝復雜、加工難度大,一直以來,鈦金屬精深加工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我們長期面臨“無材可用”的難題,但這塊“硬骨頭”我們啃定了。
我常常說,自己是一名鈦合金材料“面點師”。面點師與金屬材料加工,二者看似毫無關聯,但其關鍵工序,卻存在著異曲同工之妙。
就像和面有黃金配方,熔煉優質的鈦合金,也需要將海綿鈦與各種合金元素精確配比。只不過,我們的“和面”是在3000℃到5000℃的高溫下進行,強大的電磁力就像搟面杖一樣,對其進行反復攪拌。這一環節,對鈦合金的品質至關重要,它將決定最終成品的穩定性,還有在將來應用場景中的性能。
我們都知道,通過揉面,可以讓我們的面點更筋道,更有彈性。那么,熔煉出的鈦合金也需要通過“揉壓”鍛造,才能達到理想的塑性變形。我們用幾千噸位的重型設備對鑄錠進行鍛壓,把鑄錠拔長、壓下去,再拔長,再壓下去......后續就可以做成各種形狀的鈦合金產品。
我們這群人好像都有“強迫癥”,不管歷經多少次嘗試與失敗,多少次的推倒和重來,只會讓我們在這條前往“極致”的路上越走越接近,越走越堅定。
時間回到2016年,TC18鈦合金的“黑斑”問題困擾著整個行業。這些“黑斑”,是材料中的組織不均勻或成分偏析所導致的,它不僅影響產品的外觀“顏值”,更威脅著產品的“內在”品質。這些“黑斑”極有可能讓產品出現微裂紋,如果應用到飛機起落架上發生斷裂,后果將不堪設想。
我們深知,只有破解了這項難題,為我國鈦合金的應用打開更廣闊的空間,才能讓鈦合金材料更好地服務于國防戰略與航空事業。
為此,我們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材子家人”集結成研發團隊,還有9位博士組成“博士天團”,憑著“十年磨一劍”的專業能力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專注精神,開啟了重點攻關,深入分析產生“黑斑”的原因,從“和面”過程中添加輔料方式、電磁攪拌力的作用方式,到“揉面”階段鍛打力的控制,我們都進行了科學設計。
為了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我們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測試,那時的鍛造車間,氣溫高達40℃以上,熱浪滾滾,我們把這里當成了實驗室,日日夜夜“泡”在里面。歷經270多個日夜,我們最終找到了“祛斑”(技術)的正確路徑。不僅率先打破了行業技術壁壘,還一舉在航空航天領域站穩了腳跟。
這些年,我們始終懷著做金屬材料界“面點師”的拳拳匠心,堅持走自主研發之路,為上天入地的“國之重器”不斷添加“湘料”、刻上“湘印”。
2024年珠海航展上,國產大飛機在空中集結,展示出了新時代“科技強國”的夢想和成就。那一刻,我們每一個人都心潮澎湃,因為讓所有中國人都無比驕傲的“大家伙”上,有著我們的創新“鈦”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