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期間國防裝備現代化加速推進、陸軍裝備輕量化/高強度化轉型以及軍貿出口持續高增長的共同驅動下,鈦合金(及鈦材)作為核心結構材料,疊加鍺、鈷、銻、鎳、銅等小金屬在軍工電子、高溫合金、阻燃材料等領域的不可替代作用,相關產業鏈正迎來“需求爆發”與“國產替代”疊加的歷史性機遇期。
一、軍工裝備升級催生鈦合金需求
鈦合金憑借其低密度(4.5g/cm3,約為鋼的57%)、高比強度(抗拉強度超1000MPa)、優異的耐腐蝕性及耐高低溫性能,已成為航空、航天、艦船及地面裝備的關鍵材料。在陸軍領域,鈦合金的應用正從非承力部件向主承力結構擴展,特別是在坦克裝甲車輛、自行火炮、迫擊炮等裝備上的需求顯著提升。
1.坦克裝甲車輛:鈦合金替代鋼材成趨勢
當前,中國陸軍主力坦克包括96式、99式等,部分早期型號(如59式改進型)服役已近30年。依據《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十四五”期間陸軍將著力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主戰裝備更新換代是核心任務。
傳統鋼質裝甲重量占比過高(如99式坦克全重約58噸),鈦合金的應用可有效減重15%-20%,顯著提升機動性。鈦合金與陶瓷復合裝甲在性能上可等效替代部分貧鈾裝甲,成本更低且無輻射風險。目前,車體框架、炮塔座圈、懸掛系統(如扭力軸)、發動機艙散熱結構等關鍵部位已開始批量采用鈦合金。
2.迫擊炮:輕量化推動鈦合金剛需
迫擊炮作為步兵伴隨火力,對快速部署和隱蔽性要求極高。傳統鋼質/鑄鐵身管重量占全炮比例超過40%,而鈦合金身管可實現30%-40%的減重,同時提升耐燒蝕性能。據2023年珠海航展披露,中國新型120mm迫擊炮采用鈦合金身管與碳纖維護木組合方案,單炮重量由35kg大幅降至22kg,單兵即可背負2門作戰,極大增強了班組火力密度。
二、軍貿出口高景氣拉動應用
中國軍貿已由援助模式轉向市場化競爭,2020-2023年間出口額年均增速達18%。其中,陸軍裝備(坦克、步戰車、火炮)憑借突出的性價比(價格約為美俄同類產品的60%-70%)成為出口主力。
1.中國VT-4主戰坦克(外貿型)已成功出口泰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等國。2023年泰國追加訂購10輛(單價約500萬美元)。VT-4的車體框架、炮塔連接部件等已批量應用鈦合金,單車用量約2-3噸。
2.中國PLZ-52自行榴彈炮(出口沙特、阿爾及利亞)、SH-15卡車炮(出口阿聯酋)已實現炮塔、底盤及火控系統整體出口模式。其中,鈦合金制造的炮塔散熱結構、紅外組件火藥燃氣調節閥等已成為標配。
三、核心受益方向
1.西部超導(688122):國內高端鈦合金領域的絕對龍頭,軍品業務占比超90%(陸軍裝備鈦合金訂單占其軍品約40%),深度服務于國內十大軍工集團。
2.寶鈦股份(600456):代表國家隊的鈦產業全鏈條企業(覆蓋海綿鈦、鈦錠、鈦材),其研發的坦克/裝甲車用鈦合金材料已通過特定型號裝備的定型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