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的西安,七月流火,八月未央,早晚的微涼刻意地提醒著忙碌的人們,秋意已來。然而位于古城西安北郊的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卻為這稍見涼意的天氣著實添了一把火,因為它迎來了自己成立50周年的生日。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下文簡稱西北院)成立于1965年3月,是我國20世紀60年代重點投資建設的國家級重點科研單位之一;1999年7月,西北院作為我國首批轉制242家科研院所之一,歸屬于中央直屬大型科技企業;2000年6月劃撥給陜西省地方管理;2015年7月經陜西省政府決定,依托西北院組建陜西省稀有金屬科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從西北院的成立到轉制,再到高速發展的今天,50年間,西北院不斷探索新發展道路,經過深化科研院所體制和機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條“科研、中試、產業三位一體大型科技集團”的全鏈條發展模式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研究成果。
特別是轉制10多年以來,西北院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通道。目前西北院承擔的多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和“863”課題,以及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的高薪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總裝和國防科工局的竣工配套項目等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現今,西北院已發展為包含15個研究所(中心),8個國家級和15個省級中試、創新平臺,兩個上市公司在內的28個高新技術公司,這在國內轉制院所中也極為罕見,2014年西北院全院綜合收入實現76.32億元,連續3年蟬聯全國有色行業院所首位,年均增速為33%。綜合各項指標,西北院進入全國轉制院所前十位。
作為西北院50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2015西安先進材料發展趨勢高層論壇”在陜西西安中學禮堂的勝利召開。 “2015西安先進材料發展趨勢高層論壇”由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西有色金屬研究院、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辦。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徐德龍院士,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名譽院長周廉院士,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主任薛群基院士,中國石油管材研究院李鶴林院士,中南大學黃伯云院士,寧夏東方鉭業集團何季麟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歐陽平凱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趙連城院士,太原鋼鐵集團公司王一德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姜德生院士,第四軍醫大學張生勇院士,四川大學張興棟院士,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周克崧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李言榮院士,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丁文江院士,中國工程院一局楊麗副局長,中國有色工業協會賈明星副會長,陜西省省委科技工委張書玲副書記,西安市政府盧凱副市長,西安市科技局問向榮局長,西安經濟開發區黨工委賈生林書記、楊安定主任以及來自上海大學,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太原理工大學,陜西科技大學,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北京礦業研究總院,昆明貴金屬研究所,武漢鋼鐵研究院,寶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航飛機公司西安飛機分公司,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公司,中航飛機公司西安飛機分公司,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精細204所、中建材成都研究院等50多個高校、院所及企業的單位領導和科技人員共計650余人參加此次論壇。

會議開幕式由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張平祥院長主持,周廉院士、賈生林書記、徐德龍副院長、盧凱副市長分別致辭。周廉院士在致辭中講到:材料是當今很重要的一個課題,無論是在國防建設還是其他領域的發展,都需要各種傳統材料、關鍵材料和新型材料,這次會議召開是以多種新材料發展的趨勢為背景召開的,此次會議的召開將對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未來的發展以及促進西安地區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賈生林書記在致辭中提到希望通過此次會議的召開,能夠促進西安經濟開發區與各位院士專家的緊密合作,能夠促進我國在材料研究中取得更多豐碩的成果。徐德龍院士講到:本次論壇的召開既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的一次具體行動,也是履行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思想庫職責的有效實踐,對推動新材料科學與產業和自主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通過此次會議的召開可以對從事材料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們啟迪新思想,凝聚新認識,尋求更多的發展和合作的新機會。盧凱副市長指出,在現代社會,材料、信息和能源并列為現代科學技術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先進材料就沒有發展現代高科技的物質基礎,掌握先進新材料是一個國家在科學技術上處于領先地位的重要標志。盧凱副市長表示參加此次會議的各位材料領域的專家,在我國頗具權威性,期望通過此次會議的召開可以引導我國在先進材料領域的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本次論壇會議還特別邀請了薛群基院士、周廉院士、黃伯云院士、何季麟院士和周克崧院士作了會議報告。薛群基院士作了題目為“材料創新設計”的報告,他指出:設計是人類有目的創新實踐活動的先導和準備,人類改造世界的創新活動,是通過設計并利用材料來創造各種產品得以實現的,創新設計和材料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材料為創新設計奠定了物質基礎,使設計能夠以實體形式呈現出來,創新設計是材料成為有用的形態,二者協同促進,推動著時代的進步和工業技術的變革。同時,薛院士提出了未來新材料重點的需求領域,包括智能化、綠色化的新能源材料、環境新材料、海洋新材料和新型結構材料,個性化、綠色化的生物醫用材料以及智能化、個性化的信息功能材料,根據各種材料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出了不同材料創新設計的路線,并就未來材料設計發展提出了若干建議:建立為創新設計服務的材料數據庫;建構計算材料+“科、教、產”為基礎的創新設計平臺,培育一批材料創新設計示范中心和實驗室,調整設計教育中的材料教學內容,構建“材料設計-材料制備-創新設計-先進制造”的創新鏈和產業鏈。

周廉院士在會議中作了題目為“新材料發展戰略研究”的報告,報告第一部分詳述了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從1965年建立伊始,至今50年的發展歷程,以及這50年間在超導材料、鈦合金材料、核用鋯鉿材料、粉末冶金及表面技術與涂層材料等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就中國新材料的發展現狀及國際新材料發展的戰略研究進行了詳細的點評。周院士提出我國材料雖然產能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裝備一流,但是管理水平、研發隊伍及核心專利和國際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缺少顛覆性的創新,我們急需解決此類問題,應該制定國家目標及地區目標,同時應該解決創新的研究體系、協同創新及共享機制、研究方法的改進及研究人員培養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結合國際發達國家未來新材料的重點研究方向,周廉院士指出我國未來企業的發展應該結合互聯網+、物流網、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生產等,走向新型發展模式。
黃伯云院士在題目為“我國粉末冶金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報告中講到:粉末冶金在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硬質、鐵基合金等典型粉末冶金產品已成為國際產量大國,且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硬質合金行業的各種專利申請累計達到8428項。通過引進國際一流裝備上的設備和生產線,我國硬質合金行業的裝備水平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過消化吸收,我國自主研發的硬質合金生產設備已經走上國際市場。報告中黃院士詳細講解了我國鋼鐵粉末、鐵基粉末冶金制品,汽車制動摩擦材料、航空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高速列車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并介紹了我國粉末注射成型(MIM)技術、噴射沉積技術激光燒結成型與3D打印技術等一系列新型粉末冶金技術的發展和在各自領域中的應用。
何季麟院士在會議上作了題目為“鉭、鈮、鈹金屬材料與產業化發展”的報告,報告中,何院士首先詳細介紹了我國過去50年間鉭、鈮、鈹金屬材料的發展歷史,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以及這50年間在鉭、鈮、鈹金屬材料領域所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何院士指出:伴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色、稀有金屬功能與結構新材料越來越顯現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終端有色稀有金屬材料產品是有色工業地、勘、采、選、冶、加、材產業鏈條科技創新進步的先導。在新材料重點領域中,無論是以應用特征為主的材料、還是以成分特征為主的材料與特種稀有金屬Ti,Zr,Hf,Ta,NB,Be以及半導體Si等材料密不可分。報告的最后,何院士寄語廣大科技工作者:希望廣大研究學者們在材料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肩負起繼往開來的重要責任,我們必須致力創新、務實進取,開創特種稀有金屬材料高水平發展的新局面。
周克崧院士作了題目為“等離子噴涂物理氣相沉積技術及其應用前景”的報告。報告中,周克崧院士詳細介紹了等離子噴涂物理氣相沉積(PS-PVD)技術背景、原理和特點,現階段的技術研究及其應用前景。相比其他表面工程技術而言,PS-PVD技術具有較多明顯的優勢,例如:噴涂面積大、涂層均勻、沉積效率高、涂層質量高,可噴涂材料廣泛,能夠制備復雜結構和各種功能的涂層,可制備厚度精確控制5~50μm的涂層,利用高功率長焰流末端形成的簇團,可實現納米陶瓷涂層的高效沉積。PS-PVD技術具有眾多傳涂層制備工藝所不具備的突出優點,在熱障涂層、混合導體透氧膜、光學涂層、導電涂層、梯度涂層、生物涂層等特殊功能膜領域必將擁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最后,周廉院士對本次會議進行了總結,他講到:本次會議主題基本上扣住了新材料發展前沿,探討了新材料發展方向,消化吸收了新材料發展成果,特別是各位院士的報告,講述了各自領域的科技進步,希望通過這次論壇的召開,我們可以共同受益,不斷開拓創新,共同提升我國新材料研發水平,推動我國新材料的研究和產業化的發展。
本次論壇會議的勝利召開,為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未來的發展,以及我國新材料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意義,特別是5位院士的精彩報告,涵蓋范圍廣,為廣大材料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今后研發思路的轉變指引方向,與會代表們紛紛表示,參加此次會議論壇受益匪淺。相信通過此次先進材料發展趨勢高層論壇的召開,將會加強我國材料領域多層次、廣范圍的交流與合作,并將促進我國今后材料的發展邁向新的階層,促進我國經濟快速、成功地轉型,惠及百姓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