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李剛。這位 38歲的留美博士后是該技術中心的關鍵人物。四年多時間,他與他的技術團隊實現了我國核級鋯材的自主化研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核級鋯材技術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使國核寶鈦具備了批量化生產和供應能力,填補了國內空白,解決了我國核級鋯材這一關鍵材料長期受制于人的問題。
這里,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辛苦研發背后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故事一 嚴謹的作風讓老外滿意
核級鋯材是核電站的關鍵耗材,也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但是,由于技術水平所限,我國的核級鋯材一直依賴進口,這也成為制約我國核電事業發展的瓶頸。
為了實現中國核級鋯材的國產化與自主化,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與寶鈦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國核寶鈦鋯業股份公司,并于2009年建設國家能源核級鋯材研發中心 (含檢測中心)。
李剛就是在這個技術中心建設初期加盟國核寶鈦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化學本科畢業、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化學博士、美國奧本尼州立大學的博士后,在校期間就參加了美國能源部和其他研究中心支持的項目,這些已使李剛在業內小有名氣。
進入國核寶鈦,李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牽頭創建理化檢測中心。
按照中國計量法的要求,實驗室通過中國計量認證( CM A)后提供的數據均具備法律效應。而理化檢測中心的體系文件是整個中心的提綱。研發中心引進的是美國西屋公司 AP1000全套核級鋯材技術,但是西屋并不提供檢測的質量體系文件。換句話說,這方面西屋和研發中心都是空白。
2010年的夏天,公司還在基礎建設時期,辦公場地就是租的幾層樓。研發中心沒有空調,室溫將近四十度。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李剛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翻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和資料,獨立編寫出了《國家能源核級鋯材研發中心理化檢測中心質量手冊》和 30個《理化檢測中心程序文件》,共 8萬余字。他多次請專家審閱,前后共修改二十幾次。后又將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翻譯成英文 ,請美國西屋公司質量部專家審核,西屋專家認為該體系文件滿足核級鋯材檢測體系要求。
體系文件有了,但是理化檢測中心的建立最終要經過西屋公司的認證。認證的過程至今讓李剛印象深刻。認證涉及的 16個檢測項目,每個都要與美國西屋實驗室進行比對試驗。比如,一個檢測項目,西屋公司制備 50個樣品,送去一半,自己再留一半。由于西屋公司怕數據造假,故意增加了幾個不合格的樣品。李剛和同事們后來發現,不管怎么檢測總有幾個樣本的數據差異很大。當時,李剛沒有猶豫,原原本本將檢測結果告訴西屋公司。美國專家看到這個結果,很滿意,才如實告訴他們是怎么回事。理化檢測中心最終順利通過了認證。目前,整個核級鋯材的檢測都在這個實驗室進行。
李剛事后感慨,如果當初為了讓結果變得漂亮而偽造數據,就不會有今天權威的理化檢測中心。
故事二 實用的方法為企業解難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核級鋯材的研發就這樣一步步向前邁進。在研發過程中建立 Cl元素的分析方法特別值得一提。
一般來說,進入金屬中的氯是極為有害的,它會造成金屬裂紋,嚴重的會導致斷裂。氯含量的準確分析關系到核電站的安全運行。
目前國內對金屬中氯含量的測量方法只有一種,即采用的是于 1992年開始實施的氯化銀濁度法來測定。該方法靈敏度低、分析步驟復雜且較難掌握。所以建立符合自己設備與條件的分析方法迫在眉睫。大家都知道,正確的結果是從無數次的失敗經驗教訓中得來的。為建立準確和穩定的方法,李剛和同事們前前后后開展過上百次試驗,最終確定了核級鋯材氯元素的分析方法——離子濃度法,該方法不僅為國內首創,還打破了國標上氯化銀濁度法分析下限為20ppm的限制。
此外,李剛他們還建立了適用于核級鋯材氫元素測量的方法。美國西屋測氫的設備是 20年前的,而國核寶鈦的設備是新型的,所以技轉資料中檢測方法的參數對我們并不適用。李剛帶領團隊進行了 400多次的試驗,得出了符合自己設備與條件的分析方法。
目前,這兩種方法已應用于核級鋯材產品的檢測中,并根據以上的成果,正在申請兩項發明專利。
研發最終還是要應用到生產當中。這個過程,與其說是一種嘗試,不如說是一場考驗。
2012年的一天,理化檢測中心在檢測分廠的三個鑄錠時發現,這三個錠子的一種化學元素達不到技術要求,也就是不合格。但是,分廠送到其他單位檢測后,結果顯示全部合格。分廠對理化檢測中心的檢測持懷疑態度。最后,這件事請西屋公司的專家裁決。西屋的專家分別要了實驗室的原始數據進行鑒定。過了不久,專家用英文給李剛回了一封長信,信中對李剛團隊的檢測方法進行了高度評價,同時肯定了理化檢測中心的檢測沒有問題。這次鑒定也實實在在夯實了理化檢測中心的正確與權威。
目前,經過一系列的科研開發,國核寶鈦已經實現了海綿鋯的自主制備技術,并且擁有100噸 /年核級鋯管材的生產能力。
李剛是“陜西省百人計劃”和“國家核電百人計劃”人才,同時他還榮獲 2012年“國家核電十大技術能手”、 2013年“陜西省職工優秀科技創新人物”。現在的李剛,是國核鋯業理化檢測中心副主任。
一些人對李剛的回國感到惋惜,但他從來不后悔。他說,父母在寶雞,自己家在寶雞,陪在父母身邊盡孝,這才是一個兒子該做的。
因為李剛從事的是國家關鍵行業的技術工作,同時他又在美國留學多年。本來,這種身份與背景應該讓他驕傲,可是,在回國初期的時候,卻常常帶給他一些小尷尬。比如,機場安檢,別人的證件一看就過,只有他每次都要被“請”到休息室,等上二十多分鐘,反復核實后才放行。
研發中心是一個“ S”形的大樓,除了一些特殊的設備外,記者看不出它和其他樓有什么區別。但就是在這里,李剛和他的伙伴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推動著我國的核電事業大踏步向前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