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殲10戰機總裝廠資料圖:殲10戰機總裝廠
李先健今年40歲,1991年來到中航工業成飛,現在是成飛結構件廠第三工段一名普通的常規銑工技師。他和其他工人一樣,早上8時上班,但為了完成任務經常加班加點,直到深夜才能回家。為此他也抱怨過、郁悶過,因為他也是平凡的人,但是,他從未懈怠,從不放棄。
人本身都是平凡的,不平凡的是人所做的事給社會帶來的正能量。也正是這些平凡中的正能量,鑄就了他不平凡的人格。正如李先健所說:“我沒有什么大本事,但是我愿意把能做的事做好,而且我做到了,但我不認為這算什么成功,只能說做好了我自己吧。”
進廠以來,李先健就把自己的理想鎖定在銑床之上,在嚴守質量關的前提下,高產高效。通過不懈的努力,他先后多次被評為公司先進工作者;在2005年成都百萬職工“嬌子杯”銑工大賽中獲第三名;在2007年中航工業技能比賽中獲第4名,被授予“技術能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李先健是一名奮戰在結構件廠普銑戰線上的青年技能人才,他吃苦耐勞,始終堅守著一個信念,那就是對工作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對社會真誠奉獻、不計名利;對同事努力團結、富有愛心。孜孜以求,厚積薄發,注定了李先健的優秀和出色。
李先健憑借多年的一線工作經驗和反復實踐,第一個將數控插銑技術應用到普通銑床銑削加工中,解決了深腔薄壁難加工和長刀具銑削擺動的難題,填補了行業空白,解決了殲10飛機在鈦合金系列零件生產加工過程中采用現有的加工方法根本無法達到技術要求的難題,解決了生產急需。目前,此項技術在國內航空零件制造領域處于先進水平,已在公司內部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在殲7系列飛機結構零件加工中,協調難度大,李先健自制工裝夾具,解決了部分因設備報廢而無法加工的零件,既解決了零件進度問題,還節約了大量的設備投資,效果顯著。
2011年5月10日,李先健赴巴基斯坦出差,直到2012年9月中旬才回家。剛到巴基斯坦卡拉奇基地的時候,經常聽到槍聲,夏天的時侯那里的地表溫度更是高達60攝氏度,而且還經常停電,一停就是幾個小時。面對相對惡劣的氣候條件和很難習慣的飲食,他絲毫沒有膽怯和退縮,肩負起了帶教和生產的雙重任務。由于條件和環境的制約,剛開始工作,他就遇到了諸多困難,其中最大的難點就是生產設備的落后。為了不影響任務進度,他開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將自己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當地條件結合,將用普銑加工深腔薄壁的方法帶到了國外,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以求能將自己精湛的技藝得以最充分的發揮,傳授給巴方最先進的技術。
在巴基斯坦,李先健除了要完成生產任務以外,還要帶學員。由于翻譯人員數量的有限,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他不得不自學英語。溝通中為了能讓學員能聽懂,他常常邊做邊說邊用手勢,就是這樣的看似原始的溝通方式讓他帶的5名學員學到了真正的技術,能夠獨擋一面,得到了中巴雙方的高度好評。
李先健的努力不僅鑄就個人的業績,更鑄就了成飛的輝煌。用他的話說,他做好了自己;用大家的話說,他做好了榜樣;用民族的話說,他終將被祖國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