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甘肅的資源優勢與產業劣勢,實驗室圍繞鎳鈷新材料、鋁鎂輕金屬、異種金屬焊接、有色金屬再利用四大研究方向,進行了一系列應用基礎研究。
石舉例說,我省鎳加工行業大多停留在原材料加工階段,實驗室通過鎳鈷合金的純凈化冶煉、塑性加工等研究,提升鎳的品質,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鎳管等型材,從而延伸甘肅鎳鈷金屬產業鏈,提高產品競爭力,降低企業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所產生的風險。
就鋁行業而言,國內總體處于產能過盛狀態,我省還存在鋁產品附加值過低的問題。實驗室通過半固態成型技術,在降低能耗的同時,獲得更加致密的高端型材,這項技術已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鎂合金以其重量輕、強度高深受制造企業青睞,但不耐腐蝕性又制約了它的廣泛應用。實驗室運用微弧氧化等表面改性技術,在其表面形成一層“陶瓷膜”。目前,這一技術的單片處理能力已達到國內最大,并已被相關企業應用于鎂合金摩托車輪轂的生產中。不久的將來,這種“完美”材料將大量用于汽車和高鐵的制造。
“每一項研究都立足甘肅現實,每一項研究又面向未來,具有前瞻性。”石這樣總結。憑借這一特色,實驗室已在學界占有一席之地。
實驗室正在開展的銅電解永久陰極板、鎳渣貴金屬回收、大容量儲電電池、3D打印粉末等項目的研究,將為甘肅有色金屬行業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協同創新,開創產學研結合新模式
一個實驗室如何支撐一個行業的發展?在10年的摸爬滾打中,實驗室有了這樣的答案:協同創新。
石介紹,多年來,實驗室逐漸形成了校校聯合、校所聯合、校企聯合的產學研結合的新模式,在解決科研難題的同時,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科研效率和成果轉化率。
2008年以來,實驗室逐漸將視野拓寬到國際上,先后與俄羅斯國立工業大學、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美國肯塔基大學、瑞典國家冶金研究院等十幾個材料領域的知名研究機構和企業展開深入合作,并通過引入人才開展項目等方式,快速提升了實驗室在鎳鈷新材料、鋼鈦、鋁鈦合金焊接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在與企業的合作中,實驗室并不坐等企業上門,而是緊抓金川、酒鋼等龍頭企業,通過定期走訪等方式主動搜集科研信息,結合國家及甘肅省宏觀產業政策,對共性問題進行立項研究,不僅為省內有色金屬行業發展明確了方向,也促進了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
2011年,實驗室與金川集團聯合建立了“鎳鈷金屬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在為企業進行頂層設計的同時,將我省鎳鈷產業升級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分解后,聯合國內外頂級科研力量逐個攻關。“通過協同創新,甘肅的問題就不再單靠自己解決,而是整合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力量來解決,效果可想而知。”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