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在航空電子領域。相對于前蘇聯,中國的電子工業正在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在機載火控雷達上,中國的殲10、殲11已經裝備了多功能脈沖多普勒雷達,而據媒體披露新的殲10B戰機更裝備了相控陣雷達。由于中國在相控陣雷達收發組件以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上技術已經有長足進步,因此殲15在機載雷達方面完全能夠與“超級大黃蜂”處于同一檔次,甚至能夠達到陣風M的水平。而且和已經過去蘇式戰機復雜繁瑣的飛行儀表座艙相比,中國大量現役的三代戰機已經安裝了大量多功能顯示器,甚至還用上了彩色液晶顯示器。在央視欄目《面對面》中,一些網友已經發現殲-15模擬器的座艙就至少有三個多功能顯示器。應該說,殲-15的整個座艙技術水平雖不能與F-35相媲美,但達到超級大黃蜂M的水平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因此現在我們判斷殲-15性能,“與俄羅斯蘇-33、美國F/A-18等世界現役主力艦載戰斗機相媲美”不是單純的宣傳而是有著實實在在的技術基礎。但是現在很多觀點認為,殲-15的滑躍起飛方式,存在先天的不足,限制了殲-15在對地對海攻擊等多用途方面的性能。那么,殲-15能不能改裝成彈射起飛呢?
航母噴氣式艦載機由滑躍起飛改為彈射起飛,世界上似乎還沒有先例。但這并不違反現代戰機的基本設計規律。一般認為彈射起飛要對起落架部分進行加強,而滑躍起飛則不需要;而兩者都需要阻攔索降落方式,因此都要對機體結構進行加強以應對著陸帶來的巨大沖擊。這樣來看殲15要改裝彈射起飛,就還要增加重量。有人計算過,現在的殲-15要改裝彈射起飛,加強起落架,可能要增重300公斤。這對于嚴格控制空重的殲-15來說,并不是個好消息。然而也有觀點認為,殲15改裝成彈射起飛后還可以減重,因為原來為了改善滑躍起飛低速飛行性能而設計的增升裝置,如殲-15的鴨翼等,則能夠在彈射起飛方式下取消。這樣相比較來計算,殲-15改裝后的增重,能夠控制在200公斤以下。而且在《面對面》節目中,很多網友發現殲-15的起落架“十分粗壯”,因此有些人判斷殲-15本來就有裝彈射起飛的“計劃”。彈射起飛可以進一步增加殲-15的滿載起飛重量,從而加大殲-15的載油量和武器掛載能力,這對于殲15及其航母編隊性能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因此,“一個飛機出來,肯定是一個系列化的發展,然后這個系列到一定程度,下一代飛機肯定也要有安排。”我們應該對孫聰總設計師在節目中說的這段話,進行深度的思考。有些人或許認為,研制彈射型的殲-15需要中國有裝備彈射器的航空母艦,這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為什么還要在殲-15上下功夫,還不如直接研制新一代隱身艦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