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筆者在鈦微媒、今日頭條刊發《龍佰集團:布局海綿鈦“大棋”》一文后,文章關注度很高,業內引起熱議。一位來自北京的“火明”在鈦微媒留下評論——
“天降鈦業大任于龍佰集團。
曾數次到云南國鈦進行設備枝術服務。有感并點贊于龍佰企業若干:
一、選派有執行力各級領導;
二、基層員工忠于職守;
三、尊重人才,創新和技術進步唯上。凡有技術創新,排名靠后的是領導,大領導排最后......(公眾號“鈦微媒”、今日頭條2022年9月8日)
筆者走訪龍佰集團云南國鈦后,感知龍佰集團的確是一家做實事的民營企業。曾經在國企工作過的云南國鈦副總經理祝永紅、技術質量部部長兼副經理侯廉杰說過類似的話——龍佰集團上項目論證前,集思廣益,大家求證,共同梳理,這個時候有什么不同的聲音盡管“百家爭鳴”。但只要項目決定上了,必須心齊共進,不允許任何人任何不同聲音拖項目的后腿。這是否印證了北京“火明”的評論。這或許也是龍佰集團鈦白粉150萬噸全球領先,2019年才發展海綿鈦,如今以產能5萬噸/年擠進全球前三的實力見證(2023年產能將達到9萬噸,幾年之內達到15萬噸)。
今年7月,龍佰集團海綿鈦月產突破3000噸,8月突破3500噸,這是我國海綿鈦企業首家首次月產突破3000噸,這也是我國從1958年著手海綿鈦發展至今64年來的月產歷史性突破。侯廉杰告訴筆者,9月份將突破4000噸。
筆者最關注的是龍佰集團形成15萬噸產能后的深遠意義,畢竟2021年全國海綿鈦產量只有13.99萬噸,預計2022年15萬噸左右。目前,鈦上、下游供需鏈基本趨于平衡,期間偶有失衡。幾年之后,龍佰集團一家就將達到15萬噸,下游領域應用何去何從?

龍佰集團廠區一角
龍佰集團說到了這個問題。他們的戰略思維是鈦的優異性能決定了鈦的未來,相信鈦的前景廣闊。龍佰集團認為,雖然最近10多年來我國鈦工業發展迅猛,但仍然是小眾金屬,因成本過高,一年十幾萬噸根本沒法讓下游、下下游拓展新的應用領域,享受鈦的優異性能。龍佰集團的海綿鈦布局就是與同行一起把海綿鈦規模做上去,讓海綿鈦成本降下來,為下游企業拓展應用新領域創造條件,只有應用領域拓展了,鈦產業的市場空間才會打開,鈦產業才能做大。筆者采訪五江集團董事局主席肖安江、希諾股份董事長張碧峰時,他倆也說到了相同的話題,只有應用領域拓寬了,才能真正促進中國鈦產業做大做強。看來,“提品質、降成本、拓領域”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窺探龍佰集團海綿鈦發展路徑,他們的海綿鈦產業發展戰略思維非常清晰:走品質之路,走規模之路,走成本之路,走高效之路,走科技之路,創領鈦美生活 做受尊敬企業。充分發揮熔鹽氯化與沸騰氯化“兩駕馬車”的不同工藝優勢,把不同的氯化工藝用高鈦渣原料吃干榨盡,使成本降下來,在“成本鏈”降低的相互作用下,助力鈦金屬的推廣應用,從而推動鈦產業的大發展。據悉,龍佰集團海綿鈦成本正在朝著“臺階式”方向下降,這為下游客戶拓展新的應用領域創造了條件。
另:在龍佰集團采訪時,獲悉龍佰集團榮膺“2022中國大企業創新100強”第32位,成為河南僅有的兩家企業之一,全省排名首位——祝賀龍佰集團再接再厲,再上新臺階!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