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熱傳導率低是導致鈦合金難切削的首要因素
在鈦合金眾多特性中,我們認為熱傳導率低是導致其難切削的首要因素。大部分鈦合金熱傳導率都較低,僅為鋼的16%左右,加工中的熱量集聚在切削區域,所產生的溫度可高達1000℃以上,使刀具刃口迅速磨損、崩裂和生成積屑瘤,縮短刀具使用壽命。同時,切削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破壞了鈦合金零件的表面完整性,導致零件幾何精度下降和出現嚴重減少其疲勞強度的加工硬化現象。我們認為,由于鈦合金的材料特性,手機端鈦合金零部件的導入對傳統CNC技術帶來挑戰。
3D打印與鈦合金高適配,有望成為消費電子產品制造工藝新選項
與CNC相比,我們認為3D打印與鈦合金材料具有更高的適配性。從技術端來看,鈦合金3D打印依據零件三維模型快速制造,不需要專用型模具,應用粉狀鈦合金材料,用逐層打印的方法來建構零件,從技術路徑上規避了對鈦合金進行切削的弊端。從產品端來看,3D打印鈦合金零件力學性能優于傳統鍛造工藝,我們認為主要系3D打印零件擁有更好的一致性。從設計自由度來看,3D打印可自由設計三維模型,有效加工出結構復雜的零件,更好解決鈦合金材料成型問題。從環保節能角度來看,3D打印鈦合金能夠節省材料、降低能耗、減輕污染,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
MIM脫穎而出,成為較為理想的鈦合金零件制備工藝
MIM結合粉末冶金與塑料注塑成形兩大技術的優勢,突破傳統金屬粉末模壓成形工藝在產品形狀上的限制,同時利用了塑料注塑成形技術大批量、高效率成形具有復雜形狀的零件的特點,成為現代制造高質量精密零件的一項近凈成形技術,具有常規粉末冶金、機加工和精密鑄造等加工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同時,適用于MIM的金屬材料范圍廣泛,包括鈦合金材料,同樣從技術路徑上規避了對鈦合金進行切削的弊端。目前MIM鈦合金材料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但大規模產業化應用仍存在鈦合金粉末性能要求、粘結劑選擇等瓶頸。我們認為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突破,伴隨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望逐步打破MIM鈦合金材料產業化瓶頸。
3D打印與CNC互補替代,MIM或成為3D打印有效補充
目前鈦合金加工工藝主要包括CNC切削磨削、3D金屬打印兩種,手機端,前者主要用于手機邊框加工,后者主要用于手機結構件加工。我們認為短期看CNC加工和3D打印互補為主,替代關系現階段演繹并不明顯,有望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鈦合金在3C領域的應用,長期看3D打印有望部分替代CNC。而MIM鈦合金和3D打印鈦合金適配不同應用場景,3D打印鈦合金在大尺寸、高復雜程度的加工中更具優勢,MIM適用于大批量生產的小型、精密、具備復雜三維幾何形狀及特殊要求的金屬零件,或成為3D打印有效補充。
鈦合金材料已在高端旗艦機率先獲得使用,我們認為隨著材料成本下降和產品量產形成規模效應,或在中端產品中逐步滲透,成長空間有望持續打開。
我們認為鈦合金目前成為3D打印導入消費電子的切入點,同時在大廠引領下,3C領域有望持續提振鈦合金需求。而在本次周思考中,我們將聚焦鈦合金工藝端,論述鈦合金難切削的具體原因、3D打印與MIM相較于傳統CNC的工藝優勢,并討論3D打印與CNC/MIM之間的關系。
1.特性決定工藝:鈦合金難切削,3D打印&MIM成為產業發展新趨勢
熱傳導率低是導致鈦合金難切削的首要因素。鈦合金加工的切削力略高于同等硬度的鋼,但鈦合金的特殊理化性質造成切削難度陡增。由于鈦合金具有熱導率低、彈性模量小和高溫化學活性高等特點,在切削加工過程中存在切削溫度高、切削變形和冷硬現象嚴重及易粘刀等現象,導致刀具易磨損、壽命減短,并直接影響零件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使鈦合金成為典型的難加工材料。在鈦合金眾多特性中,我們認為熱傳導率低是導致其難切削的首要因素。大部分鈦合金熱傳導率都較低,僅為鋼的16%左右,加工中的熱量集聚在切削區域,所產生的溫度可高達1000℃以上,使刀具刃口迅速磨損、崩裂和生成積屑瘤,縮短刀具使用壽命。同時,切削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破壞了鈦合金零件的表面完整性,導致零件幾何精度下降和出現嚴重減少其疲勞強度的加工硬化現象。
手機端鈦合金零部件的導入對傳統CNC技術帶來挑戰。由于鈦合金的材料特性,采用切削磨削加工鈦合金制品存在良率低、耗時長,設備需求量大等難點,以手機中框為例,據艾邦高分子數據,鈦合金手機中框整體良率約為30%-40%,遠低于鋁合金中框的80%;且加工時間長,約為鋁合金的3-4倍。


與CNC相比,我們認為3D打印與鈦合金材料具有更高的適配性,有望成為消費電子產品制造工藝新選項。從技術端來看,鈦合金3D打印依據零件三維模型快速制造,不需要專用型模具,應用粉狀鈦合金材料,用逐層打印的方法來建構零件,從技術路徑上規避了對鈦合金進行切削的弊端。從產品端來看,3D打印鈦合金零件力學性能優于傳統鍛造工藝,我們認為主要系3D打印零件擁有更好的一致性。從設計自由度來看,3D打印可自由設計三維模型,有效加工出結構復雜的零件,更好解決鈦合金材料成型問題。從環保節能角度來看,3D打印鈦合金能夠節省材料、降低能耗、減輕污染,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

金屬注射成型(metal Injection Molding,簡稱MIM),是一種將金屬粉末與粘結劑混合進行注射成型的方法,將粉末冶金和塑料注塑成型融為一體,主要的工藝流程分為四個階段,包括造粒、注射、脫脂和燒結。

MIM能夠以較低成本大批量生產復雜結構、高維度、高精度零部件,我們認為MIM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制備鈦合金零件的工藝,符合中長期技術發展趨勢。MIM結合粉末冶金與塑料注塑成形兩大技術的優勢,突破傳統金屬粉末模壓成形工藝在產品形狀上的限制,同時利用了塑料注塑成形技術大批量、高效率成形具有復雜形狀的零件的特點,成為現代制造高質量精密零件的一項近凈成形技術,具有常規粉末冶金、機加工和精密鑄造等加工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同時,適用于MIM的金屬材料范圍廣泛,包括鈦合金材料,同樣從技術路徑上規避了對鈦合金進行切削的弊端。目前MIM鈦合金材料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但大規模產業化應用仍存在一些瓶頸:
1)鈦合金粉末性能要求:國內球形鈦及鈦合金粉末生產廠家近幾年雖發展迅速,但距離全球領先技術仍有一定差距,進口粉末價格昂貴;
2)粘結劑的選擇和脫脂去除工藝:粘結劑的選擇決定了粉末填充量的大小,對燒結后產品致密度、收縮率、表面粗糙度有直接影響,而高效的脫脂去除工藝有助于降低雜質元素和提高產品性能;
3)燒結工藝優化及設備要求:由于鈦合金高活性的特點,燒結時對溫度和氧含量的控制至關重要,對燒結爐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們認為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突破,伴隨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望逐步打破MIM鈦合金材料產業化瓶頸。
2.鈦合金工藝關系討論:3D打印與CNC互補替代,MIM或成為3D打印有效補充
3D打印與CNC為互補替代關系,短期以互補為主。目前鈦合金加工工藝主要包括CNC切削磨削、3D金屬打印兩種,手機端,前者主要用于手機邊框加工,后者主要用于手機結構件加工。CNC加工具有表面光滑度高、生產效率高、適合批量生產等優點,但由于鈦合金熱傳導率低等特殊理化性能,相較鋁合金,采用CNC加工的鈦合金制品存在良率低、耗時長、設備需求量大等難點,同時鈦合金對刀具要求更高,刀具損耗大壽命短。作為鈦合金加工新方向,金屬3D打印依據零件三維模型快速制造,不需要專用型模具,具有便捷性高、高精度、低成本的特點。此外,金屬3D打印還需要與CNC切削磨削相結合提高表面光滑度。我們認為短期看CNC加工和3D打印互補為主,替代關系現階段演繹并不明顯,有望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鈦合金在3C領域的應用,長期看3D打印有望部分替代CNC。
MIM適用于大批量生產的小型、精密、具備復雜三維幾何形狀及特殊要求的金屬零件,或成為3D打印有效補充。從生產角度來看,由于MIM工藝需要通過模具成型,而模具存在成本,因此MIM工藝要求金屬零件在一定批量的前提下,才具有經濟價值,對于原型制造和小批量生產,往往更適用3D打印。從零件尺寸來看,由于脫脂的限制,MIM不適宜做大尺寸和厚實的零件,一般MIM零件的質量在500g以下范圍,對于大尺寸零件,傾向于選擇3D打印工藝。我們認為MIM鈦合金和3D打印鈦合金適配不同應用場景,3D打印鈦合金在大尺寸、高復雜程度的加工中更具優勢,MIM鈦合金材料產業化之后,或在大批量和小型化兩個方面對3D打印形成有效補充。
鈦合金材料已在高端旗艦機率先獲得使用,我們認為隨著材料成本下降和產品量產形成規模效應,或在中端產品中逐步滲透,成長空間有望持續打開。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