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一大早,中國機械總院集團沈陽鑄造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鑄所)副總經理、鈦合金技術產業部部長趙軍與沈鑄所高端裝備鈦合金精密鑄造技術創新團隊(以下簡稱鈦合金團隊)科研人員來到實驗室,開展高性能鑄造鈦合金及精密成形技術與裝備的研發。“鈦合金團隊特別能戰斗,篤信愛拼才會贏。大家堅信,只要持之以恒堅持‘四個面向’,不懈推進科技創新,就能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沈鑄所更大的貢獻。”
致力攻克“卡脖子”問題
鈦合金團隊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以沈鑄所鈦合金部為基礎,不斷廣納人才發展壯大,至今已形成科研力量雄厚、科技成果突出,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于一體的專業化、創新型團隊。
趙軍介紹,依托鈦合金團隊,沈鑄所創建了高端裝備鑄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和遼寧省鈦合金精密熔鑄專業技術創新中心、機械工業鈦合金材料及精密熔鑄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鈦合金團隊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強基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40余項,榮獲中國專利獎等獎勵20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5項,制修訂國家標準3項,有力促進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技術的發展。
正如趙軍所言,鈦合金團隊堅持“四個面向”,不斷拼搏進取,取得了蜚聲世界的成就。他們開發了大運載火箭發動機用超低溫鑄造鈦合金、高端裝備高強韌鑄造鈦合金、稀土氧化物陶瓷型熔模精密鑄造、石墨型陶瓷芯復合鑄造等新材料、新工藝,在國內首次成功開發2噸級鈦合金凝殼熔鑄技術,研制出世界上最大尺寸3.6米和最大單重1200公斤的超大型鈦合金整體鑄件。多項成果應用于載人航天、探月探火、空間站、大飛機等國家重大工程及重點型號,解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多項技術瓶頸和“卡脖子”問題。其中,氫氧發動機用氫泵殼體、閥體等大量優質鑄件,被科技部認定為“戰略性創新產品”。
發揚“傳幫帶”優良傳統
沈鑄所從上世紀60年代起研究鈦合金材料、制備工藝和設備,至今已歷幾代人。趙軍認為,老中青科研人員傳承有序是鈦合金團隊始終保持戰斗力的關鍵。“科研攻關中,老年科研人員以身作則、不計得失;中年科研人員承上啟下、沖鋒在前;青年科研人員好學不倦、干勁十足。優良的‘傳幫帶’傳統,讓我們不懼任何挑戰,一路攻堅克難。”趙軍說。
“愛拼才會贏”是鈦合金團隊的團隊文化。每當承擔前所未有、難度極大的課題和項目時,鈦合金團隊從科研帶頭人到普通科研人員,每個人的求戰欲望十分強烈,都想在突破創新中體現自身價值。趙軍介紹,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預研時,多家單位都無法完成一個主要部件的研制。鈦合金團隊主動承擔了這個項目,只用幾十天就拿出了符合要求的樣件,令用戶大為驚嘆。從此,沈鑄所與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動機研發結下不解之緣。直至今日,沈鑄所仍是長征五號液氫發動機鈦合金鑄件的唯一供貨商。
趙軍說:“我們敢于挑戰一些完全沒有把握的項目,而且最終都能完美收官,與‘愛拼才會贏’的團隊文化密不可分。”
打造最具競爭力的高水平團隊
在實驗室內,沈鑄所鈦合金技術產業部副部長劉時兵介紹,鈦合金團隊研制的真空感應懸浮熔煉爐,可進行單缸100公斤高純凈材料制備,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
2005年碩士畢業留所工作至今,劉時兵從一名科研“小白”成長為沈鑄所鈦合金技術產業部副部長、高端裝備鑄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鈦合金方向科研中堅,他見證了近年來鈦合金團隊的奮斗與發展進程。原籍湖北的劉時兵把沈鑄所、鈦合金團隊視作自己的家。“我在這里找到了歸屬感,找到了奮斗的動力,找到了體現人生價值的舞臺。鈦合金團隊有著滿滿的人情味,大家互相幫助、團結協作,攻克了一道道科研難題。”
談到鈦合金團隊的未來發展,趙軍深感責任重大。他說:“科技創新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堅持‘四個面向’,攻克‘卡脖子’問題,要求我們承擔更大的責任,保持永不止步的勁頭。我們要進一步做好團隊建設,傳承優良傳統,凝聚精氣神,提升每名人員科研攻關本領,把團隊打造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國內外最好的鈦合金鑄造研究創新團隊。”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