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板殼式換熱器在冷凝器中的應用?
一、冷凝器端部溫差對機組能耗的影響
當制冷機的壓縮機結構、尺寸、轉速及制冷劑、確定后,能夠改變機組運行條件的是蒸發溫度To、和冷凝溫度Tk.其中影響能耗的首推冷凝溫度、Tk.當冷卻水進口溫度一定時,冷凝溫度Tk由冷、凝器端部溫差決定。下面以R22為例,比較不同冷凝溫度的理論節電效果。
蒸發和冷凝時,氣態和液態都處于飽和態。、蒸發溫度為2℃,此時對應的飽和壓力Po為、530·8kPa,R22的盡熱指數k=1.16.、盡熱壓縮時,理論電功率W可用下式、計算[4-5]:
式中:W為盡熱壓縮時理論電功率(kW);k為盡熱、指數;Po為蒸發壓力(kPa);Vo為壓縮機的理論輸、氣量(m3/h);Pk為冷凝壓力(kPa)。
表1為由式(1)計算得到的結果。
由表1可見,冷凝器端部溫差越小,理論電功、耗也越小。
以上分析是在沒有過冷條件下進行的,由于、螺旋板殼式換熱器的傳熱效率高,冷端端部溫差、小,有利于進步過冷度。對同一臺制冷機組而言,、節流前的過冷度愈大,節流后的干度就愈小,循環、的單位制冷量就愈大,制冷系數就會增大。
二 換熱芯可外抽的螺旋板殼式換熱器的結構簡介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換熱芯總成與碳鋼制外、殼總成間,不用焊接,而用可拆卸的靜密封來保證、兩流體間的密封。換熱芯總成可以從外殼總成中、抽出,換熱芯具有傳熱、耐腐蝕和強度功能;而外、殼和其他結構件總成,則由價格便宜的碳鋼制成,、當與外殼接觸的流體具有腐蝕性時,由于其無傳、熱任務,故可采用簡單而又便宜的涂層來防腐。、其他有效的技術措施是:在傳熱基板上軋制加強、筋或密布定距器件,以進步其穩定性,減少其厚、度;采用翅片,盡量擴展二次換熱面,對于海上采、油平臺和遠洋艦船上用海水冷卻的冷凝器,可減、少珍貴特材的用量,而對于陸用機組,則可實現以、鋁代銅和以板代管,節約換熱器的材料購置費。、圖1是R22海水冷凝/冷卻器的結構圖。上、部為正剖面示意圖,下部為兩側的剖視圖。鈦制、換熱芯為螺旋板式結構,是2個同心的螺旋流道、(海水流道和R22流道),它們互不相通。海水由、右下部的進口管(R22流道封閉,而海水流道開口,參見B-B剖視圖)進進進口配流室,海水并聯、由右向左通過海水流道,進進出口配流室(R22流、道封閉,而海水流道開口,參見A-A剖視圖),最后、經海水出口管外排。殼體總成由殼體、殼體法蘭、、活動蓋、固定蓋、氣態R22進口、液態R22出口、填、料函以及其他附加裝置(如安全報警、放氣排污口、和支架等)組成。
從壓縮機排出的氣態R22進進殼體,在換熱、芯內被冷凝/冷卻成液態,經節流后進進蒸發器,、再經壓縮機壓縮,完成1個制冷循環。海水進出口、管靠填料函密封,同時也有效地消除了熱應力。、換熱芯有支撐的浮動安置在殼體內,卸掉活動蓋,、可以方便地從殼體外抽。運行時,殼程壓力大于、芯程壓力,故換熱芯是一個受外壓的容器,設計和、制造時,可以采取措施,來進步換熱芯的穩定性,、為陸上機組使用材料強度較低的鋁提供了可能。、換熱芯可外抽,與殼體采用可拆卸的靜密封,解決、了異種金屬互焊性差的困難。承壓的外殼采用價、格便宜的碳鋼制造,為海上制冷機組節約珍貴特、材的消耗量,為陸上制冷機組實現以鋁代銅和以、板代管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
三 試驗流程和結果
3.1 試驗流程
利用中海油某浮式生產儲油輪進行試驗。該、輪有1臺水冷柜式空調機組,原來的R22冷凝器是管殼式,換熱管材質是鎳黃銅,在南海海況下,壽命很短,一般不到2年。由于鈦材是海水耐腐蝕、之王,預期其壽命在10年以上。為考察螺旋板殼、式換熱器(圖2)的熱工性能和鈦材的耐腐蝕情況,、進行了對比試驗。對比的條件是:2臺冷凝器的換、熱面積、運行工況均相同,而結構和材料不同。試驗流程見圖3.
3.2 試驗結果(表2)
由表2可見,固然2臺冷凝器換熱面積相同,冷、卻循環水的進出口溫差相同,但冷凝溫度可由45℃、降到32℃(端部溫差只有3℃)。對應的飽和壓力、則由1729kPa降到1255kPa,壓縮機制冷劑的出口溫度,由98℃降低到88℃,壓縮性能耗降低13%左、右。試驗結果與上述理論計算比較接近。這表明螺、旋板殼式換熱用具有比較理想的熱工性能。、此外,由于螺旋板殼式換熱器的高溫端部溫差、比管殼式換熱器小得多,冷卻循環水的溫升一般可、達10℃[2-3],是常規管殼式換熱器(冷卻循環水的5、℃)的2倍,故冷卻循環水量也可減少一半,整個制、冷系統的能耗可進一步降低。
四 陸上機組的冷凝器以鋁代銅的技術經濟分析
4.1 以鋁代銅的技術可行性
鋁的低溫性能優良,與R22的相溶性很好,導、熱性也不錯,但由于鋁的機械強度不高,與鋼材的、互焊性很差,未能取代銅材用于兩器(蒸發器和冷、凝器)。換熱芯可外抽的耐腐蝕雙軸向流螺旋板殼、式換熱器采用靜密封結構,巧妙地解決了鋼鋁間互、焊性差的困難,承壓的外殼用強度高的鋼材制造,可、外抽的換熱芯用鋁材制造,2種材料上風互補。銅、的導熱系數比鋁大77%,但由于厚度只有2mm,理、論和工程實踐都證實,材質導熱系數的大小對總傳、熱系數影響不大(換熱面材質的導熱系數不是換熱、器的總傳熱系數的主要控制因素)。固然鋁的線脹、系數比銅大40%,由于螺旋板殼式結構能夠有效消除熱應力,技術上也就不存在題目。
4.2 以鋁代銅的經濟上的公道性
下面再對其經濟上的公道性進行評估。表3列出了可以作為換熱間壁的幾種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由表3可見,銅的密度是鋁的3.3倍,當換、熱間壁厚度相等時,單位換熱面積的銅消耗量是、鋁的3.3倍。按現時國內市場價,銅的價格是鋁的、3.5倍,當換熱間壁的厚度相等時,單位換熱表面、銅的材料購置費約為鋁的11.6倍。在實際工程、中,為降低本錢,目前冷凝器的銅管壁厚一般只有、1mm,而為確保焊接質量,螺旋板殼式換熱器的換、熱芯的厚度是2mm,因此,即便考慮到壁厚的不、同,以鋁代銅,仍可節約換熱器的材料購置費80%、以上,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五 結論與題目討論
5.1 結論
對中海油某浮式生產儲油輪上水冷機組的冷、凝器進行了管殼式和螺旋板殼式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固然2臺換熱器的面積相等、冷卻循環水、的進出口溫度相同,但冷凝溫度可由管殼式的45℃降到螺旋板殼式的32℃。壓縮性能耗降低、13%左右。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接近。采用、換熱芯可以外抽的結構型式,解決了鈦、鋁與鋼互、焊性差的困難,用于海上制冷機組,可減少價格昂、貴的特材(鈦)的消耗量;用于陸上制冷機組,可實、現以鋁代銅和以板代管,可降低冷凝器的材料購、置費80%以上。螺旋板殼式換熱用具有端部溫差、小的上風,可進步冷凝器的過冷度和蒸發器的過、熱度,增加換熱能力。因此可進步機組的能效比、和降低冷卻循環水的循環量,促進節能減排。這、些優點,更適宜其在水源熱泵熱水器中推廣。
5.2 題目討論
盡管螺旋板殼式換熱器已經應用于石化產業、中的大型裝置,例如,用于荊門石化1臺塔頂汽油、冷凝冷卻器,原設備是銅管浮頭管殼式換熱器,采用螺旋板殼式換熱器后(304不銹鋼換熱芯鋼制外、殼,由于304不銹鋼和碳鋼互焊性好,未采用換熱、芯可外抽結構),總傳熱系數進步1倍,單位熱負荷、金屬消耗量節約60%,循環水帶熱能力進步、40%.盡管上述工況和R22冷凝器相近,但螺、旋板殼式換熱器還是首次涉足制冷機組,筆者所、得出的結果,只是初步的,而且負荷太小。筆者提、出“以鋁代銅”的設想,仍然有待實踐檢驗。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