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獲得高Jc,將鏡鈦超導材料多次冷變形后,進行多次時效熱處理,且在最后一次時效熱處理后進行最終大加工率的冷變形的技術。在鈮鈦系超導材料的研究和生產中,時效次數為4~6次,時效溫度在350~420℃、時效時間從幾小時至幾十小時,或更長。第一次時效的應變ε為4~5,兩次時效間的應變(ε=InAo/Af,Ao為初始截面積,Af為最后截面積)在1.0~1.5,最后一次時效的最終應變ε等于或大于4。
1975年,德國人威爾曼(H.Willmann)在該國《金屬》雜志上首先報道了用冷加工變形、時效熱處理反復多次工藝技術來改善鈮鈦超導材料的載流能力,即提高其臨界電流密度Jc。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在70年代中期也進行了利用多次冷加工變形、時效熱處理技術來改進鈮鈦超導材料Jc的研究,全面深入地探究了該工藝技術中兩次時效熱處理間的冷加工量,時效溫度、時間、次數,最后一次時效處理后的最終冷變形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掌握實驗規律的基礎上,制得NbTi50/Cu多芯復合超導線材的Jc高達3.45×105A/cm2(5T,4.2K,10-14Ω?m判據),創國際80年代初的世界紀錄。
80年代中期及其后,美國及西方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為了開發超級超導對撞機(SSC)大型工程用高性能鈮鈦超導材料,對NbTi46.5超導合金鑄錠均勻性、包套組裝結構、復合棒多次加工、熱處理等進行了廣泛研究,這樣使其NbTi46.5/Cu多芯復合超導線的Jc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Jc達到了(3.7~3.8)×105A/cm2(5T、4.2K、10-14Ω?m判據),8T、4.2K下Jc已達1.4×105A/cm2。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