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在1948年就開始了工業化生產,但由于鈦的高化學活性,因此它能與多種物質,包括鑄造工業上常用的各種耐火材料(如Si02和AlO3等)發生化學反應,導致鑄造難度較大,因而鈦板和鈦合金板開始應用時都是變形結構件。
隨著鈦合金變形結構件用量的增多,應用范圍的擴大,發現鈦合金板變形件的機械加工量大,金屬利用率很低(只有20%-50%)。有些零件,如相機框架結構鑄件,采用鍛造或其他變形工藝制造難度很大,而且也很不合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積極研究欽合金近凈成形工藝,如粉末冶金、超塑成形、精鍛和鑄造等。研究比較發現,鑄造,特別是溶模精密鑄造,在近凈成形方面是最有生命力的。隨著鑄造成形工藝得到重視,造型工藝及熔煉鑄造設備相繼得到逐步解決和完善,近凈成形工藝應用日益廣泛。
隨著鈦合金板鑄造工藝,特別是熔模精鑄工藝的成熟與發展,以及熱等靜壓在鑄鈦工業中的成功應用,鈦板和鈦合金板鑄件的質量已接近或達到了變形銑合金件的水平。同時由于采用鑄件能為設計者提供很大的設計靈活性,鈦合金板鑄件迅速推廣應用到要求很高的飛機機身和大燃氣禍輪發動機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國外不僅軍用飛機采用了較多的鈦合金板鑄件,民用飛機和發動機上也開始采用鈦合金板鑄件,如美國制造的波音757飛機上就采用了鈦合金板鑄件約45個,波音767上采用了近60個。從1984—1999年,美國的鈦板和鈦合金板鑄件的年平均需求量增長了3倍多;1999年,美國鈦和鈦合金板鑄件的年平均需求量達1455噸。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