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排放大量含鈦高爐渣,已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雖然含鈦高爐渣的綜合利用技術已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相關技術存在著處理成本高、經濟效益差、技術效果不明顯、處理量有限、產品附加值低、二次廢棄等諸多問題,難以實現含鈦高爐渣的工業化規模利用。
自2000年以來,在釩鈦資源冶金過程有價組元強化遷移規律及分離理論等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鉻型釩鈦磁鐵礦冶煉和釩鈦鉻分離提取技術和聯合開發國家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大型金屬礦產基地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高爐冶煉高鉻型釩鈦磁鐵礦關鍵技術研究等4項校企合作項目的支持下,薛向欣教授課題組立足于當前社會和經濟需求,提出了資源綜合利用、生態材料制備及污染治理協同研究理念,依據含鈦高爐渣的礦物組成和物理化學性質,深入開展了7個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含鈦高爐渣制備泡沫微晶玻璃;利用含鈦高爐渣光催化降解硝基苯、亞甲基藍等水體有機污染物;利用含鈦高爐渣制備TiO2;利用硫酸銨熔融法浸出沉淀釩渣/礦中V2O5;利用含鈦高爐渣制備抗菌材料;利用含鈦高爐渣制備TiN/O′-Sialon復相陶瓷;利用含鈦高爐渣制備用于提高農作物生產的復合肥。
依據相關研究內容,課題組已發表117篇SCI、EI檢索的學術論文,獲19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共培養8名博士,36名碩士。另外,依托相關研究技術,已建成一條年產1.2萬m3保溫用輕質微晶泡沫玻璃和0.8萬m3防腐用重質微晶泡沫玻璃的生產線;復合肥已成功應用于大豆、甜菜、玉米、蓖麻等農作物的田地種植過程,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