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氯化法生產技術步履蹣跚。氯化法鈦白粉因其生產進程環保和產品質量較高,是國際公認的、新1代先進技術,代表著鈦白粉工藝發展的方向。最近幾年來,我國大力推動鈦白粉產業升級,相干部門把氯化法鈦白粉生產列入重點扶持領域。但由于氯化法鈦白生產投資大、工藝技術復雜、風險高,雖然國內興茂鈦業、佰利聯、云南新立等企業已相繼上馬氯化法鈦白粉,但目前能生產氯化法鈦白粉的企業還屈指可數。
第2,企業生產布局零星分散。鈦白粉屬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難度大,技術含量高,生產相對集中。美國杜邦氯化法生產范圍為33萬噸/年,芬蘭硫酸法單廠范圍為12萬噸/年,而目前我國鈦白粉行業中,具有15萬噸/年及以上生產能力的生產商唯1攀鋼鈦業(含控股和參股企業)、山東東佳、4川龍蟒、河南佰利聯4家,具有8萬~10萬噸/年產能的有山東道恩鈦業、馬鞍山金星鈦白等7家,與國際同行業相比很疏松,生產能夠到達效益范圍的企業微不足道。
第3,產品同質化、檔次偏低。受資金和技術限制,國內鈦白粉產品大多是硫酸法生產,與國外氯化法生產的鈦白粉在品質上有差距。國外企業大都具有10個以上顏料級品種,以適應不同產業的發展需要,而我國1直延續多年不變的老品種,產品的白度、消色度、粒徑及粒徑散布、研磨粉分散性等重要指標與國外同類產品存在差距。所以,至今國內1些重要行業需求的性能良好、用途廣泛的金紅石型產品,70%以上依托進口。
第4,鈦白粉生產環保治理步伐緩慢。硫酸法鈦白粉生產產生的“3廢”問題突出。據了解,以鈦精礦為原料,每生產1噸鈦白粉,需要消耗硫酸4噸多,硫酸終究轉化為綠礬、廢酸、酸性廢水、廢氣和未完全反應的廢渣1起排放。最近幾年,我國對硫酸法工藝進行環保治理,在綜合利用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但廢酸和酸性廢水的治理仍未到達國家規定的標準,1些企業因沒法承受較大的環保投資被迫停產,面臨退出。
第5,高端產品難為無米之炊。國外硫酸鈦白粉生產,大都采取高品位的酸溶性鈦渣。受價格和數量的限制,國內都是使用鈦鐵礦,而且我國鈦鐵礦礦源多變、質量差,也就是說國內鈦鐵礦的質量限制了良好鈦白粉的生產。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