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發展和安全戰略的需要,鈦的需求近年呈快速增長趨勢,而作為我國鈦業的主產區之一的云南,當下及未來的發展趨向又如何呢?春節剛過,多家川企負責人與潘陽進行了數輪談判,目的只為接納潘手上掌握的、即將到岸的首批10萬噸澳大利亞鈦礦。
據悉,3月10日左右,將迎來上述論壇的成果來自澳大利亞北部城市達爾文市羅泊河礦山的第一批鈦礦,將抵達廣西防城港。其中,有一部分鈦礦將運抵云南,與云南鈦礦配合使用,生產出更多的高端產品。引進澳大利亞優質礦入云南的協議,即與澳大利亞第4大礦產公司AIR合作,建成年產鈦礦30萬噸的生產基地,并簽署了10年鈦礦銷售的代理權;同時,與國內最大的鈦礦進口商海南文盛集團簽署合作協議,把世界上優質的鈦礦料運到云南,增強云南鈦產業的競爭力。
身兼云南鈦行業協會會長、云南省四川商會常務副會長、云南鴻暢礦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等多個身份的潘陽說,鈦產業將是云南,甚至中國下一個稀土產業。云南盡管是中國鈦業的重要產區之一,但產能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此番與澳大利亞合作,進口數十萬噸鈦礦,是云南民營鈦礦企業走出國門的第一步。與引起國際廣泛關注的稀土一樣,鈦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其具有密度小、耐高溫、耐腐蝕、生物相容性好、無磁性且易加工成形等特性,被廣泛應用于核電、航空、軍工、化工及各新興領域,素有為“太空金屬”、“萬能金屬”的美譽。“我們應徹底轉變,不僅要挖礦、燒礦,更要學會利用燒出來的金屬材料去研制、突破新材料裝備。”云南省工信委工業處處長王宜國說。
此番言論,是上月末在昆明舉行“云南鈦行業協會2013高峰論壇”上所表述的。參與此次鈦行業論壇的代表,除云南省工信委等部門的政要外,還有來自國內外的150多家鈦企業代表,專家學者。此次論壇旨在利用云南豐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推進云南的鈦產業發展,加大技術創新,做大做強云南鈦產業,發展鈦產業高端產業鏈。“鈦是一種戰略性資源,被稱為21世紀'第三金屬,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醫療、化工等領域“。云南工信委原材料工業處處長王宜國介紹。但云南鈦產業發展起步較晚。
2003年,全省僅有40家鈦礦生產企業,年產鈦精礦30萬噸。進入”十一五“后,云南鈦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從事鈦礦采選的企業超過了200家,年產鈦精礦約80萬噸,并催生了新立公司、大互通司、云銅鈦業等鈦業企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云南已經初步形成了富民、祿勸、武定、安寧、紅河等幾個大型基地,鈦礦產品銷往全國上百家企業,海綿鈦生產的科研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工藝位居全國領先地位。“潘陽介紹說。云南正綜合鍺、銦、鈦等小金屬的優勢,力爭把小金屬打造成云南工業的一個大產業。”云南省將集中力量建設楚雄鈦產業基地,全面推進鈦工業產業集群發展,促進鈦園區基地建設。
針對上述發展現狀,云南省在去年制定出臺了《云南省鈦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云南省工信委工業處處長王宜國說,至'十二五'期末,云南鈦礦采選能力以滿足云南省鈦白粉和高鈦渣生產需求為目標,嚴格控制鈦精礦無序出省;高鈦渣以滿足鈦白粉和海綿鈦生產為目標,規模控制在年產50萬噸以內,嚴格控制高鈦渣無序出省;鈦白粉產能控制在年產50萬噸以內,其中硫酸法鈦白粉產能控制在30萬噸以內;鼓勵海綿鈦、鈦鑄錠、鈦材、鈦合金、鈦制品生產,力爭年產能分別達到5萬噸、4萬噸,3萬噸、2萬噸和1萬噸以上。到2015年鈦行業主要產品銷售收入力爭達到20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70億元以上。
按規劃,未來云南省將鼓勵發展高效環保型鈦礦采選技術;環保、清潔、高效、低能耗的富鈦料生產技術;6300KVA及以上密閉、半密閉電爐冶煉高鈦渣;氯化法金紅石型鈦白粉;酸溶性鈦渣生產鈦白粉;高品質各類專用型鈦白粉;鈦精細化工及粉體功能材料;鈦白粉廢棄物綜合利用;鈦中間合金;全流程海綿鈦生產工藝;冷床爐熔煉技術;鈦金
屬板帶卷;寬幅鈦薄板;鈦焊管;鈦制品;鈦功能合金;鈦基合金及其制品;其他先進高效熔煉及加工技術。在產業布局上,將集中力量培育建設楚雄鈦產業基地。以冶金集團、云銅集團和昆鋼集團為主體,以周邊鈦礦資源為依托,分別建設武定—祿勸、五華廠口鈦精礦、高鈦渣、海綿鈦原料生產區、祿豐羊街氯化法鈦白粉及海綿鈦生產區、祿豐土官—安寧祿裱鈦鑄錠、鈦板卷、鈦制品、鈦合金生產區,力爭將楚雄州打造成'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鈦產業基地。適時建設五華廠口鈦制品產業集聚區。
同時,培育規范富民武定等硫酸法高檔鈦白粉產業基地建設。以云南大互通集團、云南澤昌鈦業有限公司、富民龍騰鈦業有限公司、云南玉飛達鈦業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為主體,以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整合縣域內鈦礦資源及采選企業,規范高鈦渣行業生產,改造提升硫酸法鈦白粉生產工藝,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拓展鈦白粉產品品種,力爭把富民、武定、祿勸、易門等區域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硫酸法高檔次、多品種鈦白粉產業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改擴建高鈦渣、鈦白粉、海綿鈦項目廠址原則上應靠近鈦礦資源相對集中區域,有條件地區應通過工業園區形成產業聚集發展。
在城市(含城鎮)規劃區邊界外2公里以內,主要河流兩岸、湖泊、公路干道、鐵路干線及重要地下管網兩旁1公里以內,居民聚集區和其他嚴防污染的食品、藥品等企業周邊1公里以內,生態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旅游區、文化遺產保護區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不得新建高鈦渣、鈦白粉、海綿鈦生產裝置。已在上述區域內開工建設、投產運營的生產裝置,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及該區域規劃,通過搬遷、轉產等方式逐步退出。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