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低溫氯化中試線現場試驗,達到了試驗預期目標。”日前,研究院釩鈦化工研究所特級研究員陸平表示,通過與鈦業公司的協同合作,對低溫氯化中試線的加料、排渣、收塵等關鍵工序的改造方案進行了工程化驗證,為完成大產能連續穩定運行改造提供了可靠依據,進一步提高了現場工作人員的操作和管理水平,為中試線連續穩定運行奠定了基礎。
“攀鋼高爐渣中含有鈦、鈣、鎂等多種元素,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老一輩科研人員經過理論測算和實驗室驗證,找到了通過碳與鈦反應,提取鈦的技術路線。”研究院釩鈦冶金研究所鈦礦物加工研究室副主任張繼東說,在此基礎上,攀鋼開始了中試試驗,全力推進高爐渣提鈦項目產業化。
攀鋼釩負責做好高爐渣高溫碳化中試線的生產組織工作,進一步完善措施,保證設備穩定運行,加強成本管控;鈦業公司負責做好碳化渣低溫氯化中試線的管控;研究院集中力量研究高爐渣提鈦的工藝技術,并為中試線的經濟技術指標和設備性能優化提供技術保障。目前,研究院高爐渣提鈦項目組共有10多人全身心投入到高爐渣提鈦中試線研發中,還有其他科研人員作人力資源支撐。
與此同時,攀鋼還從技術、經濟、環保的綜合效益角度開展系統性研究工作,并借助內部資源和國內外相關研發機構的技術力量實施開放合作,注重技術路線核心工藝及裝備技術的儲備及前瞻性研究。
5月份,高爐渣高溫碳化中試線重新啟動后,在攀鋼釩的組織下,已完成1輪10爐冶煉試驗,生產碳化渣100多噸;鈦業公司完成了低溫氯化中試線一期技術改造、現場檢修等工作,氯化爐預熱器順利點火起爐,并開展了低溫氯化熱態試驗。
“通過試驗,達到了預期目標,中試線改進的方向也更加清楚。”張繼東、陸平等人找到了各自下一步攻關的方向:高溫碳化中試線將改造電爐、破磨等系統設備,降低材料消耗,利用煙氣余熱等,進一步優化碳化率、冶煉電耗、冶煉周期等經濟技術指標;低溫氯化中試線將在氯化爐溫度穩定控制、連續進料等方面進行優化。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