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武漢參加《海洋工程鈦加工成型與焊接技術研討會》期間,準備采訪我國著名超導和稀有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周廉院士時,周院士指著旁邊一位戴著眼鏡,精明干練,正伏案圈閱材料的老者說,要了解海洋用鈦、船舶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好好采訪一下他,他那里能夠挖出不少東西出來。
會議間隙,老者沒有休息,仍伏在桌上專注閱改著什么,記者不便去打擾他,只能旁敲側擊探訪老者的一些情況。老者已經年過古稀,他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1研究所海軍某裝備總設計師、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研究員、國內艦船知名專家、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被《中國艦船研究》編委會授予“船舶設計大師”稱號,他叫馬運義,是2015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兼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武器裝備定型委員會委員、總裝水面艦艇專家組顧問等職務。
獲悉馬運義一些情況后,記者觀察發現馬運義一直都很忙,只能硬著頭皮尋找他偶爾的空隙采訪。在采訪中,我告訴他,我是中國有色金屬報記者,想向他請教海工裝備、海洋經濟中應用鈦及鈦合金等材料的情況。馬運義邊說邊指著桌上畫得圈圈點點的資料說,這會我正忙著閱改相關艦船資料。
不管是在采訪中還是開會過程中,談到建造船舶,馬運義話閘打開,滔滔不絕,處處展現他精彩的“海洋人生”。當記者把自己的拙作《鈦:天與地的兒子》呈到馬運義跟前請他指正時,他笑著說:“鈦是海洋里防腐的好材料,有色報要好好對鈦進行宣傳推廣,我們要把鈦用到海洋里去,這本書的名字應該改為《鈦:天地海的兒子》。”他舉例說,當初南極考察船上那些與海水“親密接觸”的金屬管路一年多就會生銹,必須及時更換,否則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考察船都有可能開不回來。后來,改用鈦合金做管路,耐海水腐蝕,10年、20年都不用更換。隨著了解的深入及在會場馬運義對高性能鈦合金在現代艦船裝備上應用趨勢的描述和發言,船舶設計大師馬運義精彩的“海洋人生”慢慢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他表示,黨的十八大工作報告中明確了“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這給海洋工作者尤其是給年輕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還表示,21世紀被稱為海洋的世紀,艦船裝備和技術是認知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維護海洋權益的基礎,具有軍民結合、技術難度高等特點。因此,大力、持續發展艦船與海洋工程裝備和技術,對于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的綜合制海能力和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能力,適應捍衛祖國疆土統一、維護海洋權益、開發利用海洋和發展海洋經濟的迫切需要,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發展海洋經濟,需要提升海工裝備,鈦合金就是理想的船舶用材料,被公認為“海洋金屬”。馬運義說,鈦金屬鈦合金有強度高、比剛度大、抗疲勞、韌性好、無磁、焊接性能好、耐海水腐蝕等優異性能。
對于鈦及鈦合金在艦船裝備上的應用現狀,馬運義從國內、外的應用情況進行了分析。他說,日本開發了鈦制民用船只,包括游艇和捕魚船,其船體結構、鉚釘和螺栓均為鈦制;前蘇聯“共青團”號核潛艇,耐壓船體采用全鈦合金制造,下潛深度達1000米;我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以及美、日、俄、法各國深潛器,耐壓殼體均采用鈦合金制造;美國“普蘭維尤”海軍水翼艇和日本PT-10魚雷艇的螺旋槳和噴水推進系統均采用鈦合金。我國常規艦艇設計中,在工作環境惡劣、腐蝕現象嚴重,采取傳統的防腐措施無法達到理想的防腐效果的柴油機進排氣系統中大量地使用了鈦合金材料。從鈦合金在艦船裝備上的應用現狀看,鈦及鈦合金已經應用到艦船動力裝置、管路系統、舾裝設備和其他設備。
馬運義說,現代艦船裝備對綜合性能的高要求,需要先進的鈦合金技術;需要建立完善的設計標準和規范體系,確保型號產品研制成功;需要掌握應用鈦合金艦船裝備核心技術,滿足自主研制高性能船舶的需求。
談到海洋,談到艦船,馬運義如數家珍。記者查閱資料獲悉,他的“家珍”建立在他那豐碩的卓著成就上——他是我國第一代改進型常規潛艇和第二代常規潛艇總設計師。在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常規潛艇研制中,他提出并確定了科學的噪聲控制量化指標要求,率先將聲學設計貫穿于常規潛艇研制各個階段,開創了潛艇設計的新理念。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常規潛艇于2001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首艇于2006年榮獲“中國十大名船”稱號。
馬運義一直秉持、實踐給自己制定的“多看、多記、多學、多想、多寫、多講”的“六多”要求,勤記勤寫,積累總結,不斷耕耘,碩果豐實。他說,隨著黨中央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戰略目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和技術提升,必將抓住難逢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鈦合金技術是現代艦船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技術保障。只要科學制定規劃,加強基礎研究,完善材料體系,注重探索創新,我國艦船裝備事業必將順應時勢,登上高峰。
“船舶設計大師”馬運義的“海洋人生”將會在關注未來艦船技術發展趨勢中更加燦爛。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