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鈦產業前景喜人,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著名的超導和稀有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廉提出要把鈦用到海洋里去,入海“蛟龍”拓展了鈦在海洋的應用前景。鈦合金專家、中國鈦合金研究與應用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春曉說,隨著大飛機的產業化,鈦合金應用量將會逐步增加,必將拓展鈦金屬在航空領域的應用前景。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說,伴隨汽車輕量化,汽車產業必將彰顯鈦的應用前景,鈦將會成為一道亮麗的流動風景線……
鈦產業屬于新興產業更是朝陽產業,“海陸空”領域有其身影,醫療、化工、石油、建筑等眾領域都有鈦的用武之地,這也是近10年來鈦產業發展迅猛的主要因素之一。鈦產業美好的應用前景吸引了許許多多的“開拓者”,推動了中國鈦產業的發展,這是喜人的一面。然而,很多事情往往是“適度為愛,過度成災”。盲目跟風,必陷其中。十多年來,記者冷靜思考鈦產業的發展,寫了很多分析評論,結識了不少國有、民營鈦企業家,感覺得到彼此心中的苦衷多半都是彼此的“好勝之心”相互踩踏而造成的,誰都不想給對方退路,結果是大家都沒有退路,最典型的就是海綿鈦及不少加工企業深陷其中。

去年7~8月,海綿鈦市場突然出現回暖跡象,記者結合國儲傳言以及對相關企業庫存狀況分析了解,寫了評論分析《海綿鈦市場:莫被浮云遮望眼》,對回暖假象予以剖析,建議企業增產、復產慎之又慎。果不其然,隨后回暖轉為回冷,價格走得更低,鈦企陷入“鈦氣”的全面虧損境地。今年海綿鈦市場價格在上年減產去庫存化中開始逐步回升,記者三思,評論分析《海綿鈦漲價:撥動了誰的心弦?》,以為價格跌入低谷的回升是合理的,但期望值不要太高,否則失望會很大,以為海綿鈦企業已從整體虧損進入相對微利時代,但要警惕一旦出現增產、復產的失衡,稍有不慎,有的企業便會從微利轉為微虧。

見利上企,增產復產,死灰復燃。7月初,記者再次評論分析《海綿鈦市場面臨“淘米”式洗牌》,以為減產企業增產、停產企業復產、在建企業快產,必將很快對市場造成極大沖擊。沒想到的是沖擊來得太快,8月初海綿鈦價格己經出現訂單量減少的現象,價格穩中趨降。起起伏伏,反復太快,海綿鈦市場真是有點“像霧像雨又像風”。聯想多年對鈦行業發展的思考,記者恍惚間突然產生了“鈦工業——前景有景也有‘阱’”的思考。
的確,鈦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應用前景十分廣泛,發展速度也十分迅猛,盡管近兩三年來國內海綿鈦總產量累計下降到6萬噸左右,但與2000年相比,實際產量仍然增長30倍左右。從這個角度分析,本世紀我國鈦產業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之所以出現“行業不景氣”的論調,那是因為宏觀把控不力導致產能增加過快與實際需求不相匹配,違背市場規律才出現了產能嚴重過剩,致使整個行業過得極其艱苦。因自身沒有對鈦產業發展現狀進行科學評估,當初夢想的“良好前景”成為一些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陷阱”,導致個別企業難以生存,只得選擇停產走人。

其實,目前的少數低端鈦企業一定還會在“淘米”式洗牌中相繼死掉。雖然“海陸空”領域會逐年增加鈦的用量,但在等不起的“逐年”中有的鈦企業是挺不下去的。可以說目前的鈦產業現狀是:“高端稀缺、低端泛濫,高端是景,低端是阱。”眾多鈦企看到了鈦的應用前景,卻忽略了那是高端帶來的景,多數企業仍在隨波逐流的低端路上前行,這不是生存與發展的“阱”是什么?
前景有景也有“阱”。這讓我想起曾經閱讀的一個趣事:古時候,某年的大年三十某寺廟頂樓一口缸內盛有“景觀”之類的東西,很多人不知道里面盛的是什么,都想去看稀奇并討吉利,于是眾人排隊去看究竟,看完后都不語……原來,缸內的三個字是“我要死!”此景成了阱,彼此都心照不宣。當下的鈦企與這個小故事有著某些異曲同工之妙,以為鈦應用前景廣泛,便大家都往里面拱,當產能過剩帶來當頭一棒時,才知道景色的真相是品質是高端,而大家蜂擁而至的低端產品卻是“阱”而不是景了,弄不好企業“熬”不下去果真是要死的。
照目前我國大飛機“三劍客”的發展勢頭、海洋用鈦必增的趨勢、輕量化汽車用鈦的推廣,現有12萬~15萬噸的海綿鈦產能在未來三、五年以后會在“淘米”式洗牌中將會慢慢趨于平衡,但倘若仍有新建項目上馬,那必將導致仍有鈦企在應“景”而去的路上落入“阱”中,尤其是低端產品企業更將深陷“阱”中。
景與“阱”是一種產業發展的辨證法,對路了,景便“景”上添花,走偏了,景便落入陷“阱”。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