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納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發(fā)表論文,旨在對骨科常用鈦植入材料進行表面處理,賦予其高生物活性。研究指出,通過對鈦基體表面酸堿熱處理工藝條件進行優(yōu)化篩選,為后期生物學評價提供初步的實驗依據(jù)和前期基礎(chǔ)。該文發(fā)表在2014年第02期《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雜志上。
利用酸堿腐蝕法對鈦基體進行粗化與活化處理,并通過模擬體液浸泡樣品,在鈦表面制備了含鈣、磷的生物活性無機涂層。通過腐蝕率測定、靜滴接觸角、SEM等方法研究了粗化及活化處理對鈦合金樣品表面能、潤濕性、粗糙度、表面形貌等理化性能的影響;通過MG63細胞培養(yǎng)實驗觀察了不同表面處理方法對細胞粘附、分化和增殖情況的影響;并通過SEM、XRD等檢測方法對不同方法處理樣品在模擬體液中浸泡3天后表面形成的含鈣磷沉積層進行觀察和分析。
浸泡后樣品表面形成的無機沉積層成分為羥基磷灰石(HA),而且采用HCl/H2SO4混合酸于60℃下處理30分鐘、5M NaOH 60℃腐蝕24小時并在600℃下保溫1小時的酸堿熱處理工藝所得到的鈦表面粗糙度高,潤濕性好,細胞在其上粘附、分化、增殖情況最佳,且其表面沉積的HA層更為致密均勻。









陜公網(wǎng)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