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行業的未來在何方?鈦行業轉型發展如何尋突破?2015攀枝花釩鈦資源綜合利用院士行暨釩鈦(國際)論壇期間,來自中國工程院和國內外釩鈦領域的院士、專家高度關注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及產業發展情況,紛紛對鈦行業轉型發展出謀獻策。
科技引領,建立“互聯網+釩鈦產業”新模式
新常態下,鋼鐵行業面臨產能嚴重過剩、環保壓力愈發沉重的挑戰和壓力,正處于適應新常態、加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時期。對此,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干勇認為,在此大背景下,釩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還有許多路要走,在向低成本鈦及鈦制品制備、鈦材的大規模應用領域發展時,應注重向中高端產品為主的釩鈦經濟發展。
干勇指出,發展新型釩鈦材料,應該做好釩鈦資源綜合利用頂層設計,集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搶奪中高端科研高地,通過成果轉化,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同時,需要進一步利用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等現代技術,建立起“互聯網+釩鈦產業”的發展新模式,用科技引領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向中高端技術發展。
上海昊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童曉宇認為,釩鈦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將會使現有產業鏈與市場需求直接對接,這樣會屏蔽掉許多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通俗地講,就是市場需要什么,原產地就供應什么,這讓釩鈦產業發展在市場供需方面更具針對性。“互聯網+”讓市場供需關系體現得更明確,市場信息反饋更加靈敏,這為企業及時掌握市場動向,為產業鏈延伸配備有利條件贏得先機。
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非航空用鈦材
釩鈦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這是市場的需要,也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當前,鈦材應用由航空用鈦材向非航空用鈦材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翁宇慶說:“近年來,中國海綿鈦及鈦材產能不斷增加,產量在增長一段時期后進入到相對穩定的階段。我國鈦消費以非航空業為主,在化工、電力、冶金、煙草等領域使用。主要是耐氯堿、海水淡化、石化等耐腐蝕方面使用,軍工(航空)、建筑、汽車需求持續增加,鈦-鋼復合板增長迅速,年產達5000噸以上。”
“供給端的資源要流動到最能發揮其優勢的領域,鈦材抗海水腐蝕性能優勢明顯,鈦產業要大力開拓海洋市場。”干勇說。未來5到10年,艦船制造、海洋工程、海水淡化對鈦合金的使用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大有機會。
鈦在地殼中的儲量豐富,但鈦的生產工藝中真正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的仍然只有Hunter法和Kroll法,由于現行Kroll法生產成本過高影響其應用。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校長助理朱鴻民表示,鈦提取冶金工藝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階段,這使得新型鈦提取冶金工藝的研究將大有可為。根據鈦耐腐蝕的優勢,鋼鐵研究總院工程用鋼研究所副所長蘇航則建議,可以考慮加大鈦合金產品在石油化工管線領域的運用。
降低成本,加快研發金屬鈦提取新流程
“國內鈦材多年來實際產量始終徘徊在5萬噸左右,為何量上不去?”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價格貴是最主要的原因。干勇表示,解決問題還得從供給端找答案:“降低鈦材成本。”但鈦材價格如何降卻是一大難題。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校長助理朱鴻民提出,必須進行鈦提取新流程的研究,降低鈦的生產成本,進一步擴大鈦的產量。如果鈦產業的冶煉技術有突破性進步,那可能會帶來國內外鈦產量大幅度提升,屆時盈利點不僅是鋼鐵,更多的是鈦及鈦合金領域。
在鈦合金相對較高的成本當中,真空熔煉及加工占總成本的60%。同時鈦加工材利用率低(棒材一般為5%,板材約50%)也是造成鈦合金高成本的一個重要原因。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永慶認為,擴大鈦合金應用領域,根本問題在于降低其生產成本,鈦的提取冶煉工藝和生產加工工藝仍處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階段。
目前,攀鋼52%以上的鈦都來自于釩鈦磁鐵礦中,而鈦精礦得到最終利用的有22%,而52%的鈦經過高爐轉化后變成了高爐渣,高爐渣目前的利用率還比較低。攀鋼董事長、黨委書記張大德指出,任何一項工藝技術的成功與否不在于它多么華麗、多么深奧,而在于這項技術是否能夠實現低成本、規模化。通過高溫碳化,使高爐渣變為碳化渣,再將碳化渣通過低溫氯化變為TiCl4,這套工藝技術經過攀鋼幾年的實踐順利打通,并達到了“低成本、規模化”這一要求。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