輥鍛是由軋制工藝應用到鍛造生產中的一種鍛造工藝方法,是縱軋工藝的一種新的應用。鍛造中的成形是間斷性的,而輥鍛成形是連續性的,其成形工藝在金屬塑性成形中具有生產率高,工藝適應性強和投資小等特點。本文揭示鈦合金棒坯的變形規律,分析輥鍛三維變形過程中材料的流動速度場、應力應變場的特征及其動態演化過程,為進一步研究輥鍛成形提供數值分析依據。
首先解決的是鈦合金棒料的進入,當鈦合金棒料被模鍛上下模咬入才能進行下一步加工。工業生產中常采用以下兩種咬入方式:頂頭自然咬入和中間咬入。頂頭自然咬入的過程中,鈦合金棒料與輥鍛上下模的摩擦力是咬入的主動力,因此設法提高摩擦系數和減少咬入角可以提高成形率[2]。增加模鍛上下模的粗糙程度可以有效提高摩擦系數,而通過減少棒料的壓下量就可以減少咬入角。如果無法有效增加摩擦系數,可以采用模鍛的突出部直接壓入棒料,而這種方法叫做中間咬入,并且可以更靈活的設置咬入角。為了使磨具簡化,就必須合理的增加每道次的壓下量,從而減少輥鍛的道次。生產實踐表明,頂部咬入適用于咬入角小于250°,而中間咬入可以適當增加70°?120°。成形過程中,每時刻流出與流入成形區域的棒料的體積是相等的,然而成形區的棒料厚度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棒料沿成形方向上運動速率也是變化的,并且輥鍛的線速度小于在成形區出口棒料的速度,這一現象稱為前滑。
在一般情況下,型槽的類型有:橢圓-方形,橢圓-圓,菱形-方形,六角-方形和矩形型槽等[5]。因此選擇輥鍛型槽系主要考慮幾個方面:首先利用模鍛上下模的幾何形狀來粗略設計毛皮的幾何形狀,這樣大大降低了設計輥鍛磨具的難度;其次是確定延伸系數,從而選擇是單道次輥鍛成形還是多道次成形;最后,如果確定是多道次,就需要完成一道次成形進入下一道次將坯料翻轉90。或45。綜上在本次模擬中,采取了圓-橢圓-圓的輥鍛型槽。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與工藝參數設定
首先利用Solidworks三維軟件建立輥鍛和鈦合金管模型[7],并在軟件中裝配,其中鈦合金鈦棒料直徑為40mm,輥鍛機的直徑為460mm,輥鍛上下模的轉速為65r/min,棒料的溫度設置為970°C。原始坯料共劃分成2000個網格。輥鍛模具采用剛體模型,材料采用美國牌號模具鋼ANSI-H-13,預熱溫度為300C,上模劃為25000個網格,下模也劃為25000個網格。輥鍛件與模具的摩擦是剪應力摩擦,取摩擦系數f=0.7。輥鍛機鍛輥旋轉速度為24r/mm,為了模擬實際操作中的機械手,在模擬中,工件的前端在模擬開始時,上下方向上被固定。設置模擬步數為400步,設置存儲量為10,設置時間增量為0.01。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