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色金屬生產和使用的歷史源遠流長。如果從青銅器時代算起,這一歷史已經有4000多年。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有色金屬工業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全國已有有色金屬企業、事業單位3萬多家,從業職工320萬人,在全國GDP的比重也上升到2%。我國能生產全部64種有色金屬,成為世界上有色金屬品種生產最全的國家,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產和消費國。
數據是最好的詮釋:2001~2014年,10種常用有色金屬產量從883.7萬噸增加到4696萬噸,年均增長13.6%,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一;2002年,我國10種常用有色金屬產量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有色金屬生產第一大國。
大到何種程度呢?以下數據無疑是最好的說明:2014年,我國10種有色金屬產量達4696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40%以上,是位居第二至第一位的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產量總和的兩倍以上。2014年,我國銅加工村產量1797萬噸,已連續1年位居世界第一;鋁加工材產量4014萬噸,連續年9年世界第一。
有色金屬,現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農業、電力、交通、機械加工、通訊、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皮革、紡織等,改善著人類的生活品質,更是國防工業和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向有色金屬強國目標沖擊
2011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首次明確提出我國由有色金屬工業大國向有色金屬工業強國轉變的奮斗目標后,有色金屬行業則開啟了新的筑夢之旅。在資源的供給保障上,初步形成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共同支撐的格局。中國五礦、中國有色集團、中國鋁業、中金嶺南、金川集團、金龍集團、南山集團、魏橋集團等一批骨干企業,成為我國有色金屬領域國際化經營的排頭兵。據不完全統計,在礦產資源開發合作方面,截至2014年底,我國企業擁有權益的境外銅礦項目23個,銅金屬生產能力和在建能力合計每年153萬噸。鎳礦山項目5個,形成鎳金屬生產能力每年9萬噸。鋁土礦項目4個,形成和在建產能每年1280萬噸。細算一下,銅、鎳的境外產能幾乎與國內現有產能相當,鋁則相當于國內產能的1、3。中國能用僅占全球30%的鋁土礦滿足全球70%的鋁需求,國際化經營筑牢了資源保障一環。
國際化經營的成就,還表現在冶煉和加工上。在有色金屬冶煉方面,截至2014年底,我國企業擁有權益的境外銅冶煉生產項目5個,形成生產能力每年近40萬噸。鎳冶煉項目6個,形成產能和在建產能合計每年18萬噸。氧化鋁項目2個,形成產能和在建產能合計每年140萬噸;在有色金屬加工方面,截至2014年底,我國企業擁有權益的境外銅加工項目3個,形成銅管生產能力每年18萬噸。鋁型材項目1個,形成生產能力每年6萬噸。預計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將逐步形成生產要素的國際化布局。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國際化經營步伐加快、程度提高的過程中,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也將享受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進步成果。
在科技進步上,在原有21所有色金屬獨立研究院所、8所設計研究院、8所具有有色金屬學科的大學,以及一批大型企業的研究所的基礎上,有色金屬創新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日趨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為全行業新的筑夢之旅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也使有色金屬行業逐步走上了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新征程。據統計,2001~2014年,我國有色金屬行業共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2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中國工業大獎2項。
目前,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已初步改變原來低端產品一統天下的局面,滿足汽車、高鐵、飛機等高端產品的有色金屬材料已能完全自主生產,并將伴隨中國產品走向世界,讓世界人民一起分享中國創造的美妙。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已經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協調發展的格局。據統計,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資產總額中,國有控股企業占38.1%,民營企業占57.9%,外資企業占4%。固定資產投資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態勢。
創新為企業增添夢想翅膀
金川鎳礦是世界第三大金金屬共生的硫化銅鎳礦床,已累計探明礦石儲量5.64億噸,其中鎳金屬儲量602.9萬噸、銅389萬噸、鈷18.2萬噸,礦床之大、礦體之集中、可利用金屬之多,世界罕見。
為了讓這一寶貴資源造福人民,在有關中央領導關懷下,組織全國50多家科研院校進行了跨系統、跨行業、多層次、多學科的科技聯合攻關,攻克了一大批技術難題,形成了世界級的鎳、銅、鈷、稀貴金屬及無機化工生產工藝,使金川成為我國西部戈壁上的一顆明珠,成為世界級的大型現代化鎳生產企業。在進入新世紀后,金川集團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結構完整、運行有序的技術創新體系。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金川集團市場活力日益顯現。2007年~2014年,有色金屬總產量由36萬噸上升到124萬噸,實現營業收入由521億元上升到2012億元。今年,在產品價格大幅下滑的情況下,金川集團預計仍可實現營業收入2200億元,實現利稅30億元。
中國黃金集團展臺同樣向人們展示了科技創新在企業應對市場低迷時的魅力。2006年特別是2011年以來,中國黃金集團自主研發生物氧化氰化提金技術、原礦焙燒氰化提金技術、黃金行業特征污染物研究和治理技術等一批核心技術,成為企業應對低迷市場環境的法寶。今年以來中國黃金集團在科技創新上再次投入1.38億元,開展重大科技項目7個,針對生產中采、選、冶環節開展持續的技術攻關。還有,中金嶺南,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企業自身的科技進步與創新,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近100項,持有自行研究開發所獲得的專利百余項。科技創新,成為企業角逐市場的有力武器之一……
科技創新,讓中國的有色金屬企業由小到大,也將使中國的有色金屬工業從由小到大,成為實現有色金屬強國夢想的翅膀。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