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鈦合金領導者。
公司依托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以技術驅動,生產研發高端用鈦合金,是國產大飛機、軍用飛機等航空用鈦主要供貨商。公司擁有鈦合金多項技術、資質和獨家供應資格;能夠年產5000噸鑄錠,3500噸棒材,且其產品的均勻性、穩定性、耐久性、大尺寸性能等方面在國內領先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加之公司融資規劃擴充生產線,可新增鑄錠產能3000噸、棒材產能2400噸。
強勢壟斷低溫超導市場。
公司為ITER(人造太陽)國內唯一供應商。目前全球僅有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少數幾家企業掌握低溫超導線材、棒材生產技術。而公司是國際上唯一的鈮鈦(NbTi)錠棒及線材全流程生產企業,技術和先發優勢保證公司在低溫超導市場的絕對壟斷地位。
行業需求穩定,帶動公司業務爆發式增長。
航空用鈦合金方面,由于國產新一代軍用機的試飛到批量列裝,以及國產大飛機C919的下線,對于高端鈦材料需求量處于爆發前夕。國內軍費近幾年以每年10%的速率增長,而用于航空航天部分的費用占比也在增加。考慮到飛機越先進所需要的航空用鈦比例越高,下游行業對公司的高端鈦合金需求會持續加大。
低溫超導材料業務方面,盡管ITER項目前期供貨計劃已經完成,但后續還會不斷供應用于更換之前的設備。公司在2015年7月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簽訂合同,為其供應新一代放射性同位素束流裝置(FRIB)螺線管超導磁體項目所需的超導材料,為公司帶來新的營業收入增長點。而國內醫療用MRI行業也面臨著爆發式增長,公司作為國內超導線材領軍者,前景光明。
盈利預測與估值。
公司技術優勢、先發優勢、產業化能力明顯;盈利能力大幅領先于同業,短期業績增長具有高確定性。預計公司15-17年EPS分別為0.40/0.63/0.81元。綜合考慮公司經營以及新三板估值情況,建議給予公司2016年48至52倍市盈率,對應的每股合理價格區間為[30,32.75]元。
風險提示。
新產品研發失敗;人才流失風險;低溫超導行業需求緩慢。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