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是一種具有英雄氣概的金屬,銀亮、輕盈、抗腐蝕,論性能讓人贊不絕口,論盈利能力,這幾年過剩的供給讓鈦價遭遇“滑鐵盧”。日前,陜西省鈦及稀有金屬材料產業聯盟年會在寶雞高新區舉行,來自各大中小型企業和研究院所的 140余人參加會議,共商行業發展大計。
在低端市場傾軋的格局未改變
好多鈦企老板回憶起 2004年以前,做鈦生意所經歷的“鈦紅鈦旺”的好日子。那時我國海綿鈦總量一直在 2000噸左右徘徊,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上萬噸產量相比,可謂是“骨瘦如柴”。物以稀為貴,所以當時不論是做鈦材加工還是貿易,都賺得盆滿缽滿。
在寶鈦集團的帶動下,寶雞呈現了中小企業“千帆競發”的盛景,最火時,要有五六百家鈦材中小企業。隨著市場需求量逐步擴大,價格上漲強烈刺激之下,海綿鈦產業像吃了“激素”一樣,產能迅速上漲,鍛造了一大批擅長做鈦材加工的企業。不過當價格戰越打越烈,寶雞鈦產業面臨的問題日益凸顯,那就是重材料加工銷售,輕產品應用開發。特別是民營企業相互仿制,同質化嚴重,市場傾軋普遍,絕大部分企業集中在材料加工階段,影響了集群產業的良性發展。同時,引進外部企業很少,基本上處于寶雞企業的產能擴張,“寶雞·中國鈦谷”品牌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能在夏天準備過冬棉襖”的企業,才是真正有戰略眼光、有危機意識的高層次企業。每年的鈦產業聯盟大會都是一場思想交鋒會、行業預測會,今年聯盟成員討論最多的是如何從低端市場走出,給企業轉型找到適宜路徑,做到能轉、快轉、不盲目轉。
交上“大朋友”的企業底氣更足
在一些小企業后悔錯過產品技術升級機遇期的時候,一些“小伙伴”卻在奮力成長。他們緊跟市場變化,站到更高級別的平臺上做生意,已經找到企業發展的新路徑——苦練內功、創新合作。參加本次年會的怡鑫鈦業總經理孫敏告訴記者,原來他們的加工能力和別的小企業并無二致, 2012年他們開始和世界五百強 TOTA L公司合作,主要給深海鉆井供應密封件, TOTA L公司對他們的產品質量要求很高。怡鑫用了 2年時間,進行技術質量的管控改造,從熔煉、切割、打磨等十多個環節細摳質量,一批材料從粉狀到最終成品,都可質量溯源。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歷練,如今怡鑫鈦業的外貿占到公司總業務量的 70%— 80%,正在穩健發展。
寶雞拓普達鈦業有限公司雖起步較晚,但高起點發力。他們從奧地利引進的徑向鑄造生產線,目前是西北最大的生產線,可批量生產 TC4合金厚壁管材,這套工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公司董事長王勇錦說:“國際上能做鈦材深海工程裝備的有十幾家公司,他們從未到中國采購過材料,原因是對國內鈦材質量不放心,我們接觸過這些歐洲客戶,不斷按照他們的要求改進工藝,才有了現在的市場。”
據了解,如今低端的棒材賣價一噸才 100多元,而高質量的棒材一噸 400多元還供不應求,區別就在于對材料的配比研究和工藝水平。當不少小企業愁銷路,撐不下去決定轉行時,高新區一些民營高科技企業卻在危中找機,尋求和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力求在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研發上有突破。寶雞力興鈦業有限公司啟動了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貫標工作,公司重點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技改項目立項和資金支持;寶雞巨成鈦業有限公司順利通過了國家火炬計劃創新產業集群項目和科技部重點創新基金項目驗收;寶雞鑫諾新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與多家醫院及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積極參與醫用鈦材國家標準的制定,并在國外設立了銷售窗口……
鈦產業運作不能太“高冷”
高新區鈦材產量約占全國產量的 85%,要想改變鈦產業價格長期低位運行,產業規模徘徊不前的現狀,需要政府牽頭,讓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姻”,在人才引進、技術投入、知識產權保護、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資源幫助。很多小企業坦言,他們很多時候想與外地院所合作,卻苦于沒有渠道。其實政府可以從戰略合作上多出政策、建平臺,這樣可以讓企業有機會參與進來,吸收到最前沿的信息,找到產業升級的突破口。
聯盟副秘書長王敬青認為,鈦產業過去的運作太“高冷”,和老百姓生活聯系不緊密。既然要消化過剩的產能,何不在民用品市場去找更多的發力點,比如引進成熟的生產企業,做鈦材的水龍頭、潔具、裝飾品等。鈦材企業應該想辦法,找技術合作方,在民用品領域開發新產品。
研究鈦產業多年的寶雞文理學院教授張偉峰認為,提高產品質量,才是沖出重圍的王道。再者要利用“互聯網 +”,打造中高端制造產品,解決鈦在海洋裝備、海洋建筑方面的應用,高端汽車領域的應用等。此外,鈦產業聯盟要發揮協會、聯盟作用,解決產品同質化、內部無效競爭;發揮龍頭企業、工程中心、大專院校作用,催生行規、行標,共同打造優質產品,催生“鈦谷”品牌成為知名品牌。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