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為迎接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的召開,《陜西新聞聯播》、《陜西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我院三位一體,股權激勵、資本運作等方面取得的發展經驗和成果進行了一系列報道。
8月20日的《陜西新聞聯播》以“西北有色院‘股權激勵’激發創新活力”為題進行了報道。西北有色院模式被納入陜西省“一院一所模式”進行復制推廣,而在其創新模式中,“股權激勵”顯得尤為突出,這種模式把科研人員和員工的個人收益與企業發展緊密連接,激發了大家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也讓企業充滿活力、加快發展。“股權激勵”把個人利益與企業發展緊緊的拴在一起,科研技術人員更加注重產品研發的實用性,管理人員更加關心市場和效益,在創新發展模式的推動下,西北有色院綜合收入年均增速達30%。
9月19日《陜西新聞聯播》再次報道我院“創新科研體制機制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需要體制和機制創新的支持,在我省眾多的科研院所中,西安光機所和西北有色院通過不斷深化科研院所體制與機制改革,探索出了國有科研院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一院一所”創新模式。“股權激勵”是西北有色院創新的“靈魂”。早在2003年,西北有色院旗下的西部超導成立時就在我省第一個實施“股權激勵”。在國有控股的基礎上,把沉睡的科研成果經過第三方評估,轉化為無形資產,將其中的40%分配給科研、中試和產業化過程中做出貢獻的技術人員,同時技術管理人員還要投資參股公司。
9月20日,《陜西日報》報道我院,標題為:西北有色院多個新興產業項目將于“十三五”實現產業化。在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研究院各項經濟指標穩定增長,前八個月實現綜合收入50億元、利潤1.8億元。其中,戰略新興產業貢獻了諸多經濟增長點,預計全年綜合收入將超過百億元。與此同時,該院布局的多個戰略新興產業項目已取得重大突破。其中,鋯合金包殼材料、二硼化鎂超導線材等高端材料制備工藝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于“十三五”實現產業化。多年來,西北有色院深耕稀有金屬材料細分領域,推動成果轉化,探索走出了“三位一體、股權激勵、資本運作、母體控股”的有色院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研究院邁入了創新驅動的良性發展,在航空航天、超導材料、3D打印和高端稀有金屬粉末、核電、節能環保、海洋工程、生物材料領域不斷加大高端產品研制力度,做到成熟一項,轉化一項,成功一項。
9月22日,《陜西日報》再次報道我院,題目是:為“深空、深海、深地、深藍”提供材料基礎 西北有色院給力國家戰略創新發展。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面向2030年“深度”布局,一系列重大項目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遠近結合、梯次接續。不管是研制重型運載火箭、建立空間站,還是研制全海深潛水器、建立深海空間站,或者是深地資源探測以及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的研發,都少不了一個重要的基礎保障——先進材料。多年來,在我國科技創新“深度”發展中,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憑借在稀有金屬材料領域的科研優勢,多次打破國際壟斷,創造了該領域多個國內“唯一”,為我國新型戰機、新型航空發動機、大飛機、神舟飛船、嫦娥工程、海洋工程等重點任務研發提供了材料基礎。今年以來,西北有色院緊抓“一院一所模式”復制推廣的機遇,加大布局新材料領域戰略前沿,搶占市場制高點。隨著國家面向2030年科技創新規劃“深度”布局的實施,西北有色院將進一步給力國家戰略、服務創新發展,為我國“深空、深海、深地、深藍”戰略提供材料基礎。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