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融結合助鈦白粉業綠色轉型
國家化工生產力促進中心鈦白分中心主任畢勝介紹說,我國的鈦白粉生產規模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行業供給側改革近年來取得了可喜進展,生產工藝、裝備、環保等技術取得巨大進步,產能集中度大幅提高,2016年全國排名前10名的企業綜合年產量為172萬噸,占全國總量的66.2%,其中龍蟒佰利聯集團一家的產量就達58.8萬噸,占全國總量的22.6%。
但總體而言,國內氯化法工藝的發展仍然緩慢,到2016年全國仍只有4家氯化法企業,總產能規模21萬噸。由于硫酸法工藝能耗物耗高、副廢排放大,致使全行業綠色發展欠賬較多,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環保和清潔生產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此外,無論是硫酸法還是氯化法產品,國產貨都還無法與進口的高端產品相抗衡,與進口同類產品相比也至少有5000~6000元/噸的差價,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迫在眉睫。同時隨著2016年鈦白粉市場的明顯升溫,一些前些年停產的“僵尸企業”趁機復活,對行業長遠健康發展構成了威脅。
基于此,與會的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潘愛華認為,在國家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當前我國鈦白粉行業的產業升級面臨巨大機遇,必須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加快提升行業的環保和清潔生產水平,優化工藝結構和產品結構,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
為此,他建議金融資本深度參與進來,推動鈦白粉行業的綠色發展進程。與會專家也認為,發起設立鈦白粉行業綠色發展基金、引導金融資本介入,有助于鈦白粉行業的轉型升級。
工信部華盛綠色工業基金會執行會長李洪彥表示,基金會以支持綠色工業清潔生產及環境保護事業為宗旨,致力于在工業系統內搭建綠色產業、清潔化生產平臺。接下來,該基金會將與鈦白粉行業合作,探討由基金會發起、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設立鈦白粉行業綠色發展基金的可行性,發揮綠色金融在產業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綠色發展基金帶動產業投資,加強技術創新投入,提升行業節能減排效果,從而推動我國鈦白粉行業技術升級和產業整合。
會議現場還發布了《鈦白粉行業白皮書》,提出了鈦白粉行業所面臨的瓶頸,探討行業未來發展方向,闡述鈦白粉行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并提出關于行業綠色發展的建議。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