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軋穿孔是軋制法生產無縫管材的第一道工序,自1885年發明二輥斜軋穿孔機以來,至今仍為穿孔的主要方法之一。
這種穿孔方法的優點是對心性好,毛管壁厚較均勻,一次延伸系數為1.25〜4.5,可以直接從實心圓坯穿成較薄的毛管。這種加工方法存在的問題是變形復雜,容易在毛管內外表面產生和擴大缺陷,所以對管坯質41要求較高,一般皆采用鍛、乳坯。由于對鈦管表面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這種送進角小于13°的二輥斜軋機已不能滿足無縫鋼管生產在生產率和質量上的要求,因而新結構的斜軋穿孔機相繼出現,這其中有三輥斜軋穿孔機。二輥斜軋穿孔機因只能穿制外徑與壁厚之比小于10的厚管,限制了自己的推廣,三輥斜軋穿孔機目前則發展較快。
主動旋轉導盤大送進角二輥斜軋穿孔機1972年始見于德國,送進角為18°左右,導板被兩主動旋轉導盤替代,導盤的切線速度在變形區壓縮帶比軋輥切線速度在軋制軸線上的分量大20%~25%。孔喉橢圓度可調近0,這樣使最大延伸系數達到5.0,軸向金屬滑動系數增加,毛管內外表面質量大為改善,從而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單位能耗。已設計的這類軋機,機后第一組定心輥設在出口牌坊上,縮短與穿孔機中心的距離,以增強頂桿的穩定性,改善毛管壁厚均勻性。頂桿采用線外循環冷卻,在機架出口向一側循環運送冷卻,冷卻后送冋穿孔軋制線,由于是線外脫出穿孔毛管送往下道工序,避免了頂桿小車的往復運動,縮短了穿孔周期,提高了效率。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