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鈦及鈦合金的熱加工過程中,自由鍛造成為主要加工手段之一,但鈦變形抗力大,鍛造溫度范圍小,鍛造過程中容易產生裂紋、折疊等,使損耗率增大,甚至因組織、性能不合而報廢。制定正確的工藝路線,采用合理的變形方式,較好地控制送進量、壓下量、變形程度,變形溫度,變形速度等重要參數,可以大大減少和避免上述問題,從而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關鍵詞】:鈦及鈦合金; 自由鍛造
1. 前言
鈦合金是目前使用的材料中比強度最高的材料之一,具有抗腐蝕能力強、強度高、密度低、中溫性能穩(wěn)定等一系列優(yōu)良特性,在航空航天工業(yè)、生物醫(yī)藥、石油工業(yè)以及原子能等高技術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在鈦及鈦合金的熱加工過程中,自由鍛造成為主要加工手段之一。文章以鈦及鈦合金棒材為討論對象,自由鍛造可加工成品棒材,也可加工中間工序的坯料。作為中間坯料,則是為后續(xù)加工如鍛造、軋制提供一定形狀、一定尺寸、一定組織和性能的材料。對于成品,不但要嚴格控制材料的組織、性能,同時,尺寸、表面質量均應滿足要求,其中任一項不合格均不能交貨。例如,一支Φ152+3-0×2000mm定尺的棒材,僅僅因一處裂紋修磨超差2mm而不能交貨,雖然可改鍛作為它用,但影響了交貨期。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因此,如何采取正確的工藝路線,合理的鍛造方式以保證材料的組織性能和表面質量,尤其防止鍛件因組織而性能不達標或者表面出現較深的裂紋、折疊等造成尺寸超差,成為工程技術人員研究的課題之一,這也是文章討論分析的主要目的。
2. 自由鍛造的設備及主要方式
在目前的實際生產中,自由鍛造常用的加熱爐有煤爐,天然氣爐,電爐等。鑄錠開坯常用前兩種加熱爐。因為電爐加熱溫度易控制,精確度較高(一般±10℃),且污染程度小,成品前的加熱一般都要用電爐。鍛造設備有鍛錘、水壓機、快鍛機等。自由鍛造鈦及鈦合金棒材的基本方式為拔長、鐓粗,或者采用拔長、鐓粗相結合的方式。當然,對于小規(guī)格的如Φ12、Φ20等的棒材要采用軋制,對此文章不作討論。
2.1 拔長
金屬的塑性變形遵循體積不變規(guī)則和最小阻力規(guī)則。拔長時坯料長度變長,橫截面積變小,其過程大體分為拔方、倒棱、滾圓三步。拔長時,送進量不能太大,一般應小于坯料寬度,這時,金屬沿坯料的縱向流動大于橫向流動,反之,則金屬沿坯料的橫向流動大于縱向流動,降低了拔長效率。同時,單邊壓下量應等于或小于送進量,否則會產生折疊。而且鍛錘上下砧的邊緣應倒成圓角,否則也會產生折疊。在倒棱時,鍛錘的擊打力應輕些,以免坯料中心及端頭出現裂紋,而且倒棱應及時,否則由于棱角溫度降低較快,易在棱角產生裂紋。鍛件開始鍛造時,由于出爐周轉造成溫降,此時應輕錘快打,等溫度上升后,應重錘慢打,在鍛制后期由于溫降較大,又要輕錘快打,否則鍛件表面易開裂,甚至產生內裂紋。
在實際生產中,也可通過改變應力狀態(tài)來改變材料的可鍛性。如用平砧拔長時,可將下砧改用V型砧,由于坯料側面壓應力的作用,減小了毛坯心部的拉應力,可避免裂紋的產生。西部超導材料有限公司在其1600T快鍛機下砧采用V型砧鍛制不同規(guī)格的成品及半成品棒材,材料的成材率得到有效提高。
2.2 鐓粗
鐓粗時坯料高度變小,橫截面積變大。當變形量較大時,較之拔長更能擊碎坯料中心部位的樹枝晶、偏析等缺陷,達到改善組織的目的。鐓粗時,鍛件軸向受壓應力,但與軸線成45度角方向有最大切應力,故沿此方向易產生斜裂。有時候,由于拉應力還會產生縱向開裂。當鐓粗比H0/D0(即坯料高度與直徑的比值)=3時,若錘擊力不足,坯料兩端會產生雙鼓形,此時應先滾圓,若繼續(xù)壓下,就會產生夾層。有時,為使端面平齊,錘頭下壓的同時,坯料還要在水平方向適當旋轉。當H0/D0>3時,會產生縱向彎曲,應先校直后再鐓粗。一般情況下,在鐓粗過程中,應H0/D0<3,在2―2.2范圍內為最好。
3. 自由鍛造對組織、性能的影響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棒材直徑由小到大規(guī)格不等,小到10mm左右,大則達到300mm甚至更大。不同規(guī)格的材料決定了不同的加工工藝路線。對于直徑較大而且性能標準較高的材料來說,若由鑄錠單一拔長至所需直徑的棒材,則材料的變形極不均勻,且不充分,導致鑄態(tài)組織不能夠充分破碎,組織不均勻,晶粒粗大,材料的性能不達標。因此在加工大規(guī)格棒材時,為了使材料變形充分,組織均勻,晶粒細化,以提高材料的綜合性能,常常采取拔長、鐓粗相結合,反復進行,而且常常換向鐓拔。
變形溫度、變形速度及變形程度是鍛造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參數,對材料的組織性能起著決定性作用。變形溫度包括兩方面,既要保證適當的加熱溫度,即保證在某一相區(qū)加熱和鍛造,以保證鍛后組織,同時對終鍛溫度也要嚴格控制,終鍛溫度過低,容易造成表面鍛裂,甚至形成內裂紋以至探傷不合而報廢;終鍛溫度過高,由于靜態(tài)再結晶的緣故會引起組織粗大,導致性能降低。如對于TC4鈦合金成品棒材,成品前的一火至兩火鍛造必須在α+β兩相區(qū)加熱、鍛造,鍛后組織如圖a,等軸α,條狀α分布在轉變β基體上,稱為三態(tài)組織,此種組織決定了材料的強度、塑性等綜合性能較好。 當用小鍛錘鍛造小鍛件時,由于變形速度過高引起的溫升就值得注意,若在鍛造過程中溫度升高或者加熱時離發(fā)熱體過近導致局部溫度超過α+β/β相變點,則會使組織變壞,如圖b,α平直,β晶粒粗大,且有晶界α存在,稱為過熱組織,此種組織使材料的性能大大下降。變形速度同樣重要,如用水壓機鍛造時變形速度很慢,鍛造過程中會發(fā)生動態(tài)在結晶,對提高加工塑性有利。而用鍛錘鍛造時變形速度較快,在高的變形速度下,動態(tài)再結晶往往來不及進行,會導致變形抗力增大。合適的變形速度既不使鍛件溫升過高以免引起組織惡化,也不至于使其溫度降低很多,這就要求合理的控制鍛錘擊打的次數和輕重。
變形量的大小對鍛件的組織和性能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鑄錠開坯時,必須加大變形量,一般為70%-80%,目的是破碎和改善鑄造組織(樹枝晶、柱狀晶、夾雜物、偏析、氣孔、疏松等)。成品鍛造時,變形量不能太小,一般不小于50%,否則得不到細晶組織,也不能太大,否則會使鍛件表面質量變壞。當然,若最后一火變形量不夠時,可適當降低溫度,也可得到較好的組織。
工藝決定組織,組織決定性能。實際生產中,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保證經過一定變形量的鍛材(或鍛件)能具有所需要的組織與性能。
4. 總結
1) 自由鍛造過程中,較好的控制鍛造比、壓下量,送進量、始鍛、終鍛溫度及錘的擊打頻次和輕重,可有效防止裂紋、折疊的發(fā)生;
2) 在要求的相區(qū),用合適的變形速率在規(guī)定的變形范圍內可得到具有一定量的等軸初生α加轉變的β組織,綜合性能好。
參考文獻
[1] 駱志斌. 金屬工藝學.
[2] 汪建馥, 張應龍. 鍛造工.
[3] 稀有金屬材料加工手冊.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