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四川省科技廳在攀枝花市召開鑒定會,由四川龍蟒集團開發的“釩鈦磁鐵礦轉底爐煤基直接還原——電爐深還原、熔分新工藝”通過了工業化試驗研究成果鑒定。該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現有高爐流程無法回收釩鈦鐵精礦中鈦資源的難題,實現了從釩鈦磁鐵礦中全面回收鐵、釩、鈦、鉻的目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攀枝花—西昌”地區蘊藏有豐富的釩鈦磁鐵礦資源,其中鈦資源占全國儲量的93%,居世界第一位;釩資源儲量占全國儲量的63%,居世界第三位。但是,高爐冶煉作為目前國內處理釩鈦磁鐵礦唯一產業化技術,能回收利用的僅是釩鈦鐵精礦(鈦磁鐵礦)中的鐵、釩,對其中的鈦只能丟棄。而國外目前處理釩鈦鐵精礦的工藝也無法實現對鐵、釩、鈦的同時利用。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就如何合理開發利用這一寶貴資源,人們一直沒有停止探索和試驗研究。
“釩鈦磁鐵礦轉底爐煤基直接還原——電爐深還原、熔分新工藝”于2004年被正式列為四川龍蟒集團“一號科研課題”,由董事長李家權親自掛帥、總裁范先國博士具體負責,在全球范圍內整合智力資源,建立起了強有力的產學研合作開發隊伍。通過自主創新開發,已經形成了以技術和設備為核心的成套30余項專利。截止到今年6月,項目已完成工業化試驗和流程與裝備優化階段工作,初步實現較長時間穩定運行,為大規模商業化開發奠定全面而堅實的基礎。
日前,“釩鈦磁鐵礦轉底爐煤基直接還原——電爐深還原、熔分新工藝”已順利通過由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工程院院士翁宇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懿、殷國茂等專家參與的工業化試驗研究成果鑒定。專家們表示,該項目的成功必將極大提高我國釩鈦資源利用效益和釩鈦礦冶產業領域的整體技術水準,在減少釩鈦資源的浪費、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對我國釩鈦磁鐵礦資源的綜合利用影響深遠。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