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首次用于照相機零件是1953年日本光學工業公司在尼康F上采用的焦點平面快門的金屬簾布。該簾布要求耐高溫、耐持久、耐老化、質輕、彎曲剛度高、耐沖擊等特點。鈦可以說是基本上滿足這些要求的最適合的材料。作為照相機外殼材料,除上述性能外,還要求表面均勻一致及抗污染。解決鈦在沖壓加工性、焊接性、磨削性及耐污性等方面的一些問題之后,1990年12月推出了首架全鈦外殼的袖珍型照相機。現在每月用作外殼材料的鈦材已達到2 t以上,制作的零件有前后蓋、上下蓋和鏡頭保護蓋。
目前數碼相機的外觀形式不斷變化,因此不能期待外裝鈦材的增長。今后應把目光轉移到照相的內部部件上。例如,如何提高棱鏡的倍率、分辨率和小型化是一個要解決的課題。目前流行采用非球面棱鏡頭,而這種鏡頭對應變力敏感性比球面鏡頭大,為此其棱鏡架內部若能采用鈦,其熱膨脹比鋁和工程塑料小,也許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