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國產鈦合金材料的牌號都是以仿制國外為主。
國內在航空領域目前使用的鈦合金牌號,至少有57個,其中仿制蘇俄鈦合金牌號的有二十多個,仿制美國鈦合金牌號的有十多個,仿制英國鈦合金牌號的有十個,還有一些材料牌號仿制自法國。
這些牌號的鈦合金材料,主要是伴隨著各種型號飛機和發動機的引進而仿制的。

圖:70年代斯貝發動機引進,為國內帶來了鈦合金葉片精密鍛造等技術和一系列西方牌號鈦合金材料
因為材料的各項性能,與具體部件的設計息息相關,在沒有吃透原始詳細設計的能力的前提下,如果貿然使用異種材料進行替代,很可能在最大功率等極端條件下,出現部件斷裂等災難性情況。


這導致了國內鈦合金牌號過于繁雜的現狀:
很多牌號的鈦合金,其實它們的定位和性能非常接近,本無必要單獨占用一個牌號的資源。還有一些鈦合金材料的牌號,雖然必須要使用,但用量往往極少——只用在一個型號上,甚至是單個部件、單個螺栓上。
這種因為仿制帶來的材料成本困境,是國內航發制造真實成本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謂一國產就白菜價,真正把成本拉下去的,都是在人力、勞保、環保等環節。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