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記得是2005年他別離寶雞獨自去了深圳,開始了深圳創業行。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的他多才多藝,繪畫里有他對藝術的布局、設計中有他對思維的交織,吉他里有他彈奏的琴弦,歌聲里飄逸了他的五線譜。應該說畢業于財經大學的他腦海里揉滿的卻是形象思維與色彩斑斕的藝術,財經里的數字轉型成一個個跳躍的藝術符號。
也許正是藝術細胞的跳躍,他來到深圳做起了飾品,或許這與他的藝術范是相匹配的。記者聽過他同學擺他的故事,他手繪一些圖畫形象逼真,甚至以假亂真。同學們講到那段手繪經歷贊嘆不已。記者多次與他聊天,感覺得到他的思想呈現多元化,散而不亂,思緒中淌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也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清高。這份清高并非真正的清高,只是一種對藝術的執著,甚至可以說是一股激濁揚清式的清流。飾品做得好好的,不知啥回事,他突然迷戀起了一種叫“親生物金屬”的東西。
2011年在做飾品的同時,他悄悄的迷戀的扎進了“親生物金屬”的研究。研究什么呢?他了解到鈦這種金屬很神奇,有良好的抑菌性、保鮮性、與人體有較好的親融性,患者植入身體后不用取出,免遭二次手術的痛苦,鈦的健康“機能”仿佛在醫療領域得到證實。他在想,水分占人體比例的70%左右,人是離不開水的,飲用清潔衛生干凈的水對身體十分有益,清腸,舒緩血液,起著排毒的作用。
泉水叮咚響,他腦海里的藝術細胞歡快起來了,好水需要好器皿,沒有好的器皿盛水,再好的水也會被污染。不銹鋼之所以能從204發展到304、316,還不是為了人類健康而不斷對杯壺材料研發升級。即使這樣,不銹鋼杯壺對裝牛奶、中藥、飲料、泡茶時間稍長一點,也會出現變質變味,甚至還有重金屬排出。至于那些塑料杯壺等材料或多或少也會有那么點影響。其實,對于保溫杯杯壺問題,CCTV也曾有多次報道過,人們不妨多留意一下。
正是基于水·杯壺材料·健康生活的綜合認識,他開始著手“親生物金屬”鈦杯壺的研究,記住叫“研究”,與“研發”還有相當的距離。他在想,既然鈦有抑菌性、保鮮性,與人體有良好的親融性,又沒有重金屬析出現象,如果用來制作杯壺盛水那不是對水質的保護嗎?那不是對人體健康有益嗎?盡管當時日本也在生產鈦杯壺,國內也有生產鈦杯壺的企業。日本以生產冰花系列為主,保溫杯品質也一般。而國內生產的鈦杯壺還停留在禮品階段,實用性與功能性都明顯欠缺,只有戶外鈦制品相對好一些。想到這里,更加堅定了他從文化、藝術、健康角度著手涉足健康鈦杯壺的研發與生產。
經過2011年的琢磨,經過2012的接觸,經過2013年的參與,他決定涉足鈦杯壺的生產。于是,2014年始他與同學、朋友開始走上了一條鈦民用生活品發展的艱辛之路。
他就是來到深圳的寶雞人王軍。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