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廣泛應用于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核裝備制造、海洋工程、生物醫療、化工裝備、生活體育等領域,被譽為“太空金屬”“海洋金屬”“戰略金屬”和“未來金屬”。鞍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鞍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全產業鏈視角,深入實施國務院國資委戰新產業“百大工程”建設,加快打造基于國內資源、支撐國家戰略的鈦金屬新材料現代產業鏈。
多措并舉,提升資源自主保障能力
鞍鋼始終牢記開發攀西戰略資源、發展民族釩鈦產業的歷史使命,堅定不移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基于國內礦產資源的海綿鈦占比,持續鞏固鈦金屬產業鏈安全。
大力開展鈦資源高水平利用工藝攻關,聚焦低品位礦深度利用,持續優化鈦精礦洗選工藝,推廣微細粒級鈦精礦回收、鈦渣高效低碳冶煉等先進技術示范應用,建設高水平示范工廠。實施大型熔鹽氯化爐產線優化,基于國內鈦資源現狀,持續推進熔鹽氯化效率提升,同步資源化利用廢鹽,實現綠色化轉型升級。推進高爐渣提鈦工藝技術研究,圍繞低成本、規模化、產業化應用目標,破解鈦型高爐渣處理世界級難題,將鈦資源綜合利用率提升到55%以上,顯著增強戰略資源保障能力。
強鏈補鏈,鍛造主體支撐能力
鞍鋼圍繞高端鈦金屬材料制造、應用等關鍵環節卡點堵點,加快建設一批強鏈補鏈重點項目,有效發揮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的引領示范作用,推動資源要素向產業鏈關鍵基礎領域和高價值環節集中。
系統補鏈強鏈鞏固產業基礎,充分發揮鈦鋼聯合優勢,建成5000噸熱軋酸洗鈦卷和10000噸冷軋鈦卷生產線,填平補齊熱冷鈦板前后加工工序能力;建成TA18、TA16鈦合金無縫管生產示范線,在航空、核電等應用領域取得新突破,提升了高端產品保障能力。實施兼并重組助力產業集中,2024年,鞍鋼成功重組中鋁沈加,新增鈦材年產能力超過8000噸,達到了年產20000噸鈦材產能水平,邁出了專業化整合堅實的一步,進一步提升了行業集中度。拓展產業鏈合作打造新合作典范,堅持開放共贏,與中源鈦業合資建設年產20000噸鈦坯熔鍛生產線,樹立了國資央企與優秀民企合作新典范。
協同創新,強化戰略保障能力
鞍鋼深刻理解把握鈦產業發展趨勢,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有色院等行業頂尖科研院所和寶鈦集團、湖南金天等優勢企業,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接連突破材料研制瓶頸,不斷提升高端鈦材制造水平和戰略保障能力。
持續提升工藝裝備技術水平,通過工藝優化、裝備升級、智能制造等手段,生產出小粒度海綿鈦、轉子級海綿鈦等高級別原料,為開發高端鈦材產品奠定堅實的基礎。接連突破先進成形工藝技術瓶頸,實現航空鈦合金液壓管、薄壁異型材、大直徑軋制環件、大單重航空緊固件用絲等高精尖產品穩定生產,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難題。深入推進鈦金屬前沿技術研發,突破航空發動機用高溫鈦合金、鈦基金屬間化合物材料、鈦基金屬復合材料、超高強緊固件用鈦合金、高強韌裝甲防護鈦合金、耐壓殼體用高強韌鈦合金、高硬耐磨鈦合金等技術瓶頸,形成了航空航天、兵器裝備、海洋工程等領域關鍵新材料產品系列。
展望未來,鞍鋼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鞍鋼集團本鋼考察時提出的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百大工程”項目建設為牽引,專注攀西資源綜合利用和高端鈦材開發應用,不斷提升鈦金屬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發展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