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鈦價格的頻繁上調,在鈦行業也掀起了一段熱議,價格上調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原材料價格的緊缺。近幾個月,由于企業環保壓力較大,四氯化鈦供應緊張,價格居高不下,海綿鈦企業對此表示,四氯化鈦有價無市,多數海綿鈦企業對于四氯化鈦采購犯難,導致海綿鈦生產受到一定影響。但此次海綿價格的大幅上漲,除全流程企業收益頗豐外,究竟到海綿鈦企業腰包的利潤能有多少?多數不過被原材料企業收入囊中。
對于此次海綿鈦價格的上調,下游企業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對鈦行業發展有積極作用,有人認為,不利于鈦的推廣應用。記者看來,無論是好是壞,都應在辯證關系中尋找答案,需要警惕的是,避免海綿鈦產能迅速增加。2005年~2007年間,由于海綿鈦市場火熱,大量投資涌入,使產能由不足5000噸猛增至15萬噸,2008年起,價格卻一路下跌,市場對此現象表示不接受。在近期海綿鈦價格“高利潤”的光環下,或將促使企業擴產,停產企業復產,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實際產能會與市場需求差距較大,則市場回暖將只是“曇花一現”。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鈦業分會統計,2018年,我國共生產了74953噸海綿鈦,比2017年的產量增長了2.8%;我國共生產75049噸鈦錠,比2017年增長了5.7%。2018年,中國鈦行業在高端化工、航空航天、醫療和海洋工程等行業需求拉動下,鈦市場量價齊升,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尤其是鈦原料的價格比2017年上漲了26%。
對于海綿鈦價格回暖應保持謹慎樂觀,理性看待。不盲目擴產、增產,努力提高產品品質與穩定性,提高企業生存和核心競爭力,通過資本市場,在市場競爭中謀求更大的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