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鈦微媒記者走訪了超十家以上鈦材加工企業(yè),人們在關注疫情影響、外貿影響的同時,十分關注海綿鈦行情的變化,以為海綿鈦市場價格的起伏直接左右著鈦產業(yè)鏈的健康發(fā)展。且行且珍惜,海綿鈦的確是鈦產鏈的源頭,“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水源的“爆漲”與“干枯”直接影響下游走勢。
記者通過走訪上、中、下游需求分析,以為未來幾年內海綿鈦市場面臨“兩種常態(tài)”已成必然。即:海綿鈦年產8萬噸以上成為常態(tài)、價格保持低位運行成為常態(tài)。因為,這是由上、下游供需決定的。
常態(tài)一:年產8萬噸以上
21世紀,我國海綿鈦產量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從年產2000噸左右跨越到上萬噸以來,有兩次年產突破8萬噸以上:一是2012年生產81451噸,當年遵義鈦業(yè)生產18928噸位居國內第一,隨后海綿鈦產量一直在8萬噸以下徘徊,同時,唐山天赫、撫順鈦業(yè)、金川鈦業(yè)等多家海綿鈦企業(yè)在價格一路下跌到最低4萬元/噸左右時,有的“出局”有的停產。這期間下游對海綿鈦需求穩(wěn)定在6.5-7.5萬噸之間,這個市場需求標志中國一躍成為鈦生產與鈦消費大國。雖然成為了鈦生產與鈦消費大國,但15萬噸左右的產能依然“打壓”著海綿鈦價格。
二是2019年海綿鈦產量84884噸,當年攀鋼海綿鈦生產19015噸位居國內第一。加上進口海綿鈦產量,2019年海綿鈦累計總量突破9萬噸,海綿鈦價格從2015年底2016年初的4萬元/噸左右漲到8萬元/噸左右,價格100%的漲幅導致了產能擴張運動的開始(實際上產能擴張從2018年就悄然開始了)。為何根據2019年的84884噸判斷今后年產8萬噸以上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這是下游需求海綿鈦逐步遞增決定的:軍工需求、石油化工大民品需求、生活用鈦小民品需求(未來增幅不可小視)、航空航海需求等領域用鈦量增加,奠定了年需求海綿鈦8萬噸以上的基礎。所以,今后年產海綿鈦8萬噸以上已成為未來的常態(tài)。
常態(tài)二:價格保持低位運行
為什么海綿鈦需求量已經從6萬噸、7萬噸遞增到8萬噸以上,價格不漲反而會有保持低位運行的判斷呢?物極必反也是市場遵循的規(guī)律,2020年不管是否有疫情,海綿鈦下跌是大概率事件,這是沒有任何懸念的。
2019年6月,鈦微媒撰文分析新疆哈密、云南新立以及準備生產的金川當年很少的產量左右不了海綿鈦的市場價格,但2020年之后對海綿鈦市場會有較大影響;2019年7月,鈦微媒記者再度撰文分析,以為海綿鈦有漲價的沖力但無漲價的動力,2020年價格必然受到產量擴張的嚴峻考驗,因為2020年新疆哈密、云南新立試生產將轉入正常生產,朝陽金達鈦業(yè)二期投產,其它海綿鈦企業(yè)也是擴產正當時。按照擴產、新產的數據統(tǒng)計,2020年海綿鈦產量完全有可能增加3萬噸以上,產量將突破11萬噸。實際上今年上半年在價格大幅下跌,海綿鈦企業(yè)相應壓產的情況下產量依然達到5萬噸左右,創(chuàng)我國海綿鈦同期產量的最高紀錄。所以,即使沒有疫情的出現,8萬元/噸的價格照樣會“跌落”,只是不會跌得如此慘烈。
記者近日走訪中獲悉,2019年有的鈦加工企業(yè)在7.5-8萬元之間囤積了不少海綿鈦,導致今年虧損嚴重。今年3月底海綿鈦價格開始滑落,4月9日海綿鈦出現第一次下調通知開始,價格便在一個月左右時間從8.1萬元跌到4.5萬元甚至更低。鈦微媒記者根據2019年海綿鈦庫存情況及國家外貿進出口數據變化分析,以為從二季度末始海綿鈦價格將相對穩(wěn)定并在低位運行,市場已經驗證了這一判斷。
海綿鈦價格低位運行成常態(tài)的依據是2012年生產81451噸時產能15萬噸左右,2019年生產84884噸時產能17萬噸左右。未來金川鈦業(yè)與佰利聯合作一旦順利投產,海綿鈦產能必將達到20萬噸左右,這個產能不但會讓海綿鈦價格繼續(xù)保持低位運行,還將助推海綿鈦產業(yè)在“十四五”期間面臨洗牌重組,就像2012年首次突破8萬噸之后有的海綿鈦企業(yè)被淘汰出局一樣。用現實的眼光證實歷史,用歷史的眼光檢驗現實,洗牌、重組、淘汰是必將出現的大概率事件。未來,海綿鈦價格會在6萬元/噸以下運行較長時間,重上7萬元或者8萬元除非原材料大幅漲價、應用領域全面拓寬、市場需求明顯遞增。可以大膽預測,幾年之內海綿鈦價格在5-6.5萬元/噸之間波動運行的機率最大,5.5萬元已經成為未來的價格軸心。“十四五”期間,海綿鈦市場需求量會逐步突破10萬噸,這是由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大趨勢決定的。
海綿鈦行業(yè)未來面臨的“兩種常態(tài)”,既是市場需求決定的,也是產能擴張決定的。海綿鈦企業(yè)如何在“兩種常態(tài)”中站穩(wěn)腳跟,值得每家企業(yè)認真去思考---人才、科技、品質、管理、服務的優(yōu)化組合才是先進生產力的體現,才是核心競爭力的凸顯,才是在價格低位運行中獲取良好效益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