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康熙帝微服私訪時,曾路過一處農家,主人見他們器宇軒昂,就詢問道:“客官定是富貴人家,想必家里田地不少吧?”康熙微微一笑,說:“我家只有一畝三分地。”由此,“一畝三分地”演繹至今,其意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了“個人專屬利益”的代名詞,引申為“自己的小地盤”之意。
據寶雞鑫諾新金屬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雞鑫諾)第一位員工陳建軍回憶,在經歷了2004、2005年拎包四處找活路、租個門面做貿易+外委加工之后,寶雞鑫諾在樹立品質的沉淀中,活越來越多,口碑越來越好,董事長鄭永利與大家商議萌發了租地自己建廠的想法。拎包找活干、貿易+外委加工,只是一路小打小鬧,租地建廠房只是小小的“一畝三分地”,其艱難程度今天想起來真的很不容易。

鄭永利談到“一畝三分地”時,在眼里的回放中,記者也能感覺到寶雞鑫諾創業時的不易。今天人們看到寶雞鑫諾窗明幾凈,辦公樓、廠房十分整潔漂亮,裝備先進,產值過億,產品占據國內醫療鈦材市場35%以上時,又有幾人知道過去的寶雞鑫諾創業時的籌上添“愁”。鄭永利說,沒有錢買地只能租地建廠房,籌集資金買設備也是非常困難的,當時可以說是四處舉債建廠,硬是咬緊牙關在“一畝三分地”上一點點把廠子建起來了,員工從3人發展到五、六人,再到十七、八人,整個過程都是在如何考慮生存中腳踏實地把企業做好一點,做穩一點,做久一點,沒有想過未來要怎么怎么樣。
陳建軍對記者說,寶雞鑫諾能一步步做好并慢慢變大,還是與注重產品品質+發展理念有很大的關系。他說,永利董事長的樹立產品品質理念一直是寶雞鑫諾人追求品質的一面旗幟,他要求不論產品訂單多少、不論客戶大小、不論賺錢如何,品質堅決不能丟,不能讓企業毀譽。正是一如既往的品質至上,寶雞鑫諾才走出了“一畝三分地”且獲得了良好信譽。
建好廠房后,以前“貿易+研發+外委”轉化為“貿易+研發+自產”,偶爾有些外委加工。鄭永利說,寶雞鑫諾雖然有了自己的廠房自己的裝備,依然是創業的初期,條件依然十分簡陋,國內市場認可度依然很低。產品有鈦光捧,以捧絲材為主,板材為輔,就這樣堅持以品質立企,努力以品質鑄就未來。隨著對產品市場的調研分析與了解,寶雞鑫諾逐步調整了產品主打方向,開始了創業以來的第一次試航。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