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王其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關鍵核心設備的自主化戰略要求,促使航空、航天、船舶等領域需求大幅增長,高端化工、醫療、建筑等民用市場呈現巨大潛力。預計到2025年,國產飛機鈦材用量將超過5800噸,航空航天用鈦將超過40000噸。諸多利好因素促進我國鈦產業駛入新一輪發展快車道,成為風口產業。

談到鈦及鈦合金產業發展現狀時,王其紅對記者坦言,目前,中國是鈦工業大國,但還不是鈦工業強國。2022年,我國海綿鈦產量超過17萬噸,鈦加工材產量超過16萬噸。我國鈦及鈦合金產品同質化傾向明顯,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領域鈦材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王其紅認為,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超薄鈦帶、超厚鈦板、大尺寸型材、航空緊固件等產品品質與國外仍有明顯差距,這制約著我國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等關鍵行業的長遠發展。
由此,王其紅提出2點建議。一是強化政策引導,促進行業整體健康有序發展。通過強化行業政策,引導企業減少或避免在已經過剩的、技術水平較低的領域重復建設,進而緩解或避免低端市場的無序競爭。通過政策激勵、聯合立項等方式,引導企業及社會資本投向有待解決的、具有較高技術內涵的、當前國內存在空白又能帶來良好效益的領域,引導行業轉變生產方式,長遠布局,注重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在綠色制造、智能制造、信息化等方面持續發力,整體提升行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二是強化創新驅動,加大投入。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研發投入,抓住國家推進科研體制機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機,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解決制約鈦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促進鈦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支撐與推動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
今年兩會,王其紅帶來《關于科研院所下屬科技產業公司進一步推進股權激勵的建議》《關于優化應用型科研院所人才獎項評選機制的建議》等多項提案。
王其紅認為,國有科研院所在現有股權激勵政策的基礎上,推行實施股權跟投,進一步推進股權激勵,可有效地加快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加速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型科研單位的主要任務是將基礎理論研究轉化為工程實踐應用,“但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取得進步的前提,應用型科研院所同樣要重視基礎研究,必須持續加大基礎研究的人才、資金投入,進而推動工程應用實踐,這也是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他對記者說。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