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院士智慧碰撞建言 為西安航空發展注入新活力

論壇會場

陜西省航空學會副理事長李學仁少將主持開幕式

中國航空學會科技咨詢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楊立保作分享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蹇錫高作分享報告
9月17日上午,作為2019年歐亞經濟論壇的重要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航空學會和陜西省科協支持,陜西省、上海市、貴州省航空學會和西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共同舉辦的2019(第三屆)空&地融合裝備與材料國際論壇在西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翱翔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來自全國材料、航空學科研究與成果轉化企業、西安碑林區政府等100多位代表圍繞軍民融合、空地融合、跨界融合“三融”熱點話題進行交流、利用西安市碑林區搭建的以政策引導、前沿技術為核心的產業互動、多方聯動平臺,實現跨區域的科技交流,以期促進西安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航空科技的創新協作、產業融合等方面深度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蹇錫高,中國航空學會科技咨詢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楊立保博士,西安設計聯合會會長、絲綢之路創新設計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陸長德,西安市碑林區副區長惠旋,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天津三英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須穎,寶鈦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寶鈦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儉,上海固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健,中國航發貴州黎陽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副部長李永斌,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副部長常建衛等出席或參加論壇。
陜西省航空學會副理事長李學仁少將主持開幕式。在開幕式上,陜西省航空學會理事長翁志黔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牛振喜董事長分別致辭。
惠旋在致辭講話中指出,近年來,作為全省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最密集的城區,碑林區緊扣“奮斗一三五,走在最前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區的目標,堅持以轄區聚集的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等17所高校和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131家科研院所為依托,大力實施“大學+”戰略,全力推動環大學創新產業帶建設,建立了4.3萬平方米的國家級創業孵化基地——西安創新設計中心,成立了絲綢之路創新設計產業聯盟,舉辦了絲綢之路創新設計周系列活動。
“此次空地融合裝備與材料國際論壇,就是要讓最先進、最前沿的航空理念融入我們這座城市發展的基因,通過航空優勢增強地區核心競爭力。”惠旋強調。
隨后,楊立保、蹇錫高等人作了主題報告。
楊立保的報告從9個方面談了從材料誕生起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相隨關系,材料的制造、創新、使用伴隨著相長相生的一代代裝備。材料是裝備發展與和平發展的基石。目前材料研究與應用已經成為我國發展與安全的基石,同時對材料科學與產業界而言有巨大的責任和巨大的發展空間。
新時代是碳材料的時代。從信息時代的硅片將轉化為智能時代的碳鏈和石墨烯,特別是未來以人為本的服務業時代,將會發生新的科學革命,是一個嶄新的碳時代。楊立保強調指出,但這是一個迭代、優化、發展的過程,也是需要智能材料的時代。
“材料是一切科學技術的載體,沒有材料都是空的!”蹇錫高指出。他以“芳雜環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應用研發進展”為題向與會人員介紹,聚焦高性能工程塑料的研發與產業發展,特別是作為結構件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用途,重點分享以結構決定性能的研究思路,研發可實現高性能、低成本新品種的思考與實踐。蹇錫高還列舉其團隊研制成功的含二氮雜萘酰胺苯結構二酐、二胺、二酸等系列新單體,以及開發成功獨具特色的新型聚芳酰胺、聚酰亞胺、聚芳酯等系列高性能樹脂等高聚物體系的過程與在航空軸承、石油采油設備及核電CAP1400等方面的使用效果。
須穎作題為“X射線三維顯微成像技術及其在材料領域的應用進展”的報告,介紹了一種可以用在材料開發、材料研究和材料工藝的檢測和性能判斷的新型顯微成像技術。“X光三維顯微成像在工業設計上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在逆向工程、仿生技術、3D打印、芯片和傳感器制造等先進制造領域,提供了新的測量工具。”須穎自信地展望其應用前景。
王儉作題“鈦合金在航空工業的應用及未來發展需求”報告,介紹了高鈦合金材料體系科研攻關及其用度情況,預測、展望未來20年民用級航空領域和相關制造業應用的市場前景。
“激光焊接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它的熱輸入非常小,在保證整個焊接質量的同時,可獲得一個可控的形變。整個焊接完后,形變控制區域非常好。這也是它巨大的優勢之一。”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市場總監邢凱作題為“先進激光技術在航空航天的應用”報告,就從切割到焊接,到表面處理,再到激光微納加工、精密加工等整個材料加工領域,甚至包括整個制造加工的關鍵制動等方面,先進激光加工技術應用的案例,作了介紹分享。
據其介紹,激光切割這一通用性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也應用比較多;他們在多年技術沉淀過程中,已將原本“卡脖子”的技術攻關突破。2015年因其在激光核心技術上突破了國外的壟斷,不論是激光器還是焊接的光學單元方面都取得突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同日下午,數位多位專家和企業家也作了精彩演講,圍繞材料、設計、工藝、裝備、測試、應用、回收的創新產業鏈,展示了先進材料、先進制造、新能源和自主可控等領域的高技術成果,與促進空地融合、裝備與材料技術領域科技創新思考。









陜公網安備 61030502000103號